资讯详情
甜啦啦谢观海:我们出海踩了4个坑
蒙嘉怡| 2025-09-18 18:18:46
甜啦啦,茶饮,谢观海

出品/茶咖观察

作者/蒙嘉怡

编辑/木鱼

海外,一直是企业放不下的具有想象力的空间。作为近年消费赛道的“热门选手”,新茶饮品牌在出海征程上同样动作频频。

蜜雪冰城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海外门店总数达4733家,下半年进军巴西、美国;喜茶海外门店数量正式突破百家;柠季以全新品牌“BOBOBABA”入驻美国;牧白手作将门店开到了非洲……

据茶咖观察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9月,已有超45家品牌在海外开设近1.5万家门店。有的高调进军欧美,有的深耕东南亚,还有的尝试撬动中东市场。

然而,每一个市场,都藏着独特的挑战。

据了解,喜茶在美国湾区的单店开店成本高达100万美元,其中60万美元用于基础装修、设备及首批物料等硬性投入,另外40万美元则主要用于争夺黄金地段所需的“入场费”。

供应链同样是一大难题。业内人士透露,除鲜果、牛奶等较便宜的材料可本地采购之外,杯子、餐具和周边产品等仍高度依赖国内生产,再通过物流运往东南亚等地的加盟商。成本尚且可以控制,但供货稳定性却难以保证。

去年4月,小红书等平台上就涌现大量关于蜜雪冰城缺货的吐槽,有马来西亚用户反映当地门店“只卖柠檬水”,甚至有人怀疑这些店是否即将倒闭。

除此之外,复杂的法规、多元的信仰、迥异的口味偏好……无不在考验品牌的应变能力与战略耐心。

在一众出海的茶饮品牌中,甜啦啦的表现较为亮眼。截至目前,甜啦啦在全球拥有超8000家签约门店,其中海外门店超过200家,仅印尼就有百余家。

9月16日,在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上,甜啦啦海外事业部负责人谢观海结合实践经验指出,即使品牌在全球已有影响力,进入新市场仍需耐心培养消费习惯,并配置足够的本地资源,而只有深谙本地平台和消费动态的团队,才能捕捉市场机会、做出有效决策。

他还分享了甜啦啦在出海过程中踩的4个坑:一是文化差异的隐性壁垒,比如印尼团队的6位当地华人高管竟有5种不同信仰;二是货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印尼盾两年内汇率从 1:1900 跌至 1:2250;三是合作对象的选择;四是门店选址的逻辑。

他进一步强调,海外团队需以本地化人才为核心,营销只是业务抓手,“一杯好茶”才是品牌沉淀的关键;面对旧商业模式失效、产业逻辑颠覆的现状,品牌需想清出海目的——是差异化竞争、深耕细分赛道,还是周期套利,唯有想透这一点,才能实现从“被动出海”到“有规划出海”的转变。


以下是甜啦啦海外事业部负责人谢观海的演讲全文(经茶咖观察编辑,有删减):

纵观来到中国的海外品牌,我们可以学习到以下几个点。

首先,无论品牌在全球发展得多好,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依然需要耐心培养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并评估在该市场投入多少资源。其次,出海品牌要想做得好,必须创造本地价值,与当地的生活水平、购物习惯等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最后是适配性,即品牌如何与当地的客户共同成长。

茶饮行业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从90年代台湾春水堂研制出第一杯珍珠奶茶起,我们进入了茶饮细分赛道的元年。当国内涌现大量不知名品牌时,茶饮的2.0时代到来。而现在,我们正处于茶饮3.0时代——从“多”走向“精”。

如何“精”?我们有几种细分方式:一种是按产品分为轻乳茶、珍珠奶茶、鲜果茶等赛道;另一种是按品牌级次和类型划分,如喜茶、霸王茶姬、奈雪等代表高端路线,茶百道、沪上阿姨、古茗等品质相当但定价低5元左右的“平替”,以及以蜜雪冰城、甜啦啦、益禾堂为代表的平价品牌,瞄准全量人群,追求高质量和低价格。

谈到行业,就避不开“健康”话题。据不完全统计,约76%的中国消费者会主动减少糖分摄入。

聊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到了海外,不但要遵循我们在中国积累下来的这些经验,还要适应当地的消费习惯。

第一,海外市场的口味和口感更加多元化。

第二,大部分海外消费者比国人更嗜甜,他们并非不懂健康,而是更追求“肥宅快乐”。

第三,更偏好冰饮。这不仅是东南亚,其实喝热水更像中国人的习惯,其他地区普遍更喜欢冰水。

第四,茶要更香。不是泡得更久,而是让茶基底自带香气,比如在制作半成品时,融合茶叶与茉莉花等花香,形成复合风味。

第五,口感更丝滑。其实奶茶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尤其是对于奶的概念,海外消费者对奶的追求和入口的感受其实会更挑剔。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印尼推出了两款核心产品:具有茉莉花香的“清风墨白”和桃香乌龙。

坦白讲,这两款产品在国内没有在国外卖得好,并不是说我们在国外的宣传更好,而是从配制茶到包装,甜啦啦都用到了很多中国的元素。

纵观国内外联名合作,似乎没有联名、没有代言人、不送周边,就没法做奶茶了。但营销大战的真正价值,不能用ROI简单衡量,也不能直接评判好坏,它更像一个切入业务的抓手。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要想与消费者同行,并让品牌在海外沉淀下来,用一杯好茶去应对世间万物,才是最有效的。

好茶始于供应链。对品牌而言,供应链的关键在于提供更好的产品配方、让半成品更快地给加盟商,使他们能高效制作出标准化产品。

产品有了,供应链搭建好了,谁来经营?两年多的出海经验告诉我们:海外团队必须依赖本地化人才的培养。

举个例子,现在三家平台在打架,美团、饿了么、京东的战役,我们既是c端的消费者,又是b端的合作者,我们又是当地人,基本上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或者说能抓住他们的一些窗口期,从中找到自己的机会。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时候你的上司是外国人,或者营销团队都是外国人,他们有这个洞察吗?能捕捉到这个动机吗?能做很好的决断和决策吗?做不了的。

对此,我的建议是:只有结合对当地人才的任用,以及对各类平台的敏感度和敏锐度,才能真正做好本地营销。

在此也分享4个我们出海踩过的坑:

首先是文化差异。举个小例子,上个月在印尼开会时,除了中国管理层,还有6位当地华人高管,他们中有5种不同的信仰——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甚至有一位说她信观音菩萨。

我说你是不是开玩笑的,结果一查真有,这的确是一个单独的信仰的分支分类,我们很多人可能确实不知道。此外,在美国的文化中,橄榄球队的四分卫也好、队长也好,一定是一个白种的基督教新教徒。这些小细节,只有你亲身参与了才会发现。

其次是货币的风险。我们去印尼差不多两年多了,刚开始时汇率是1:1900,现在是1:2250,差异巨大。因此,必须提前预判货币和汇率风险,规划好如何兑换当地货币或美元,以及资金回流问题。

再者是合作中的双向选择。无论是与当地政府还是加盟伙伴,合作都需相互负责、相互认可。

此外,选址是所有门店逃不开的关键。如何选好址、如何让新店开业即盈利,是任何市场都绕不开的课题。

地理学中有“胡焕庸线”,它将中国分为两部分,右边占95%的人口和GDP总量。这启示我们,进入全球市场后,必须做好网络规划,画出每个国家的“胡焕庸线”,并提前考察周边配套,如医院、学校、社区数量,这些都直接影响门店成败。

在海外不管是开设公司,还是开设一家门店,都有三个避不过去的坎,甚至可以说是生死难题:

第一,标准化和本土化到底该怎么抉择。麦当劳坚持自己的牛肉类汉堡,至今它的巨无霸仍然是全世界卖得最多的汉堡,但是它在中国市场没有像肯德基一样迎合中国的消费者,把鸡肉汉堡作为主打,所以它的开店速度、认可度、顾客人群都受到了影响。所以,双轨并行,如何区分对应的比例是我们每个企业需要去考虑的。

第二,供应链的跨国考虑。跨国供应链考验的更多是商品本身的质量是否过关,因为需要各种各样的认证,比如说清真、制度、DNA的认证等等。

第三,文化壁垒。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除了刚才讲的信仰和美国橄榄球队,中国也是一样,我们国家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身的文化。还有一些西南地区的城市、国土边境线上的一些地区都会有一些文化的差异。

最后这句话我不得不读出来,因为我觉得用书面的方式把它读出来更有力道一些。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无限的未知,旧的商业模式正在失效。人工智能的浪潮、全球化的变局、消费习惯的代际更迭、产业逻辑都已经被颠覆了。

当下,许多人正以相同方式争夺同一份资源。品牌方必须想清楚:出海是为了差异化竞争、拥抱蓝海,还是深耕细分赛道参与竞争,或是避开竞争进行周期套利?这值得大家深思。如何将被动出海转化为有规划的出海,是我们所有出海人和品牌人需要共同探索的事。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