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越
编辑/余源
出品/有意思报告
人均消费30元的“酸奶贵族”,中产不爱喝了。
周末逛街时,安娜发现家门口商场里的Eimio爱咪欧酸奶玩家,竟然悄然关店了,算下来它只存活了几个月的时间。不仅如此,就连茉酸奶、酸奶罐罐和Blueglass门店前,也早已没了排队盛景。
要知道,就在2年前,它们可是商场中最火热的饮品。安娜每次在办公室点下午茶时,茉酸奶和Blueglass更是常被同事们提名。
时间流转,红极一时的现制酸奶,为何开始熄火了?
现制酸奶,不火了?
现制酸奶的冷淡,已经足够明显。
有意思报告在工作日的晚高峰时走访北京多个商圈发现,各个奶茶品牌的门店几乎都在排队。
在西单大悦城,霸王茶姬门店大屏显示需等候5杯、茉莉奶白需等候4杯以及爷爷不泡茶需等候3杯。
在霸王茶姬和爷爷不泡茶的门店堂食区内,座位也已经被坐满,店内人数超过20人,每个桌子上均有饮品。
而处于同一商场内的酸奶罐罐以及旁边北京君太商场内的K22·酸奶草莓门店前,不仅没有排队,还长时间处于空无一人的状态。
北京长楹天街商场内同样如此。同一时间段内,霸王茶姬已经排队42杯,一点点、茶救星球等也均显示正在排队,但Blueglass酸奶和K22·酸奶草莓门店内却都没有排队。
一家现制酸奶门店的店员告诉有意思报告:“跟夏季相比,天冷以后,门店日销量下滑明显,基本会少两三成。”
放眼整个现制酸奶赛道,品牌们都正在退热。
据媒体统计,2025年上半年,一只酸奶牛净关店64家,茉酸奶净关店163家,增速分别为-7.6%和-15%。赢商研究中心对国内220+个购物中心的监测结果中也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净减门店较多的品牌”榜单里茉酸奶、K22·酸奶草莓和酸奶罐罐都赫然在列。
但仅仅在2年前,现制酸奶还是最火热的餐饮赛道之一。
据红餐大数据,2023年,全国现制酸奶品牌的门店数超过了2.3万家。这一年,现制酸奶在抖音的搜索量单日指数值多次突破150万;现制酸奶赛道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多达7起。
生活在东北某二线城市的赵佳佳还记得,那时候,茉酸奶是商场里最火的饮品。每次排队都要等100多号,“哪怕是去吃个饭,再回来取餐都来得及”。
短短两年,为什么中产白领们不爱喝现制酸奶了?
为什么不喝酸奶了?
最直接的原因,或许是现制酸奶所宣扬的健康标签,正在被摘下。
把时间拉回到两年前,那时候整个现制茶饮的市场规模增速已经从2019—2021年的双位数,降至2023年的个位数。在存量竞争下,品牌们在追求创新,大众也在追求一种更健康、更轻负担的选择。
而现制酸奶,作为以酸奶为基底,再加入新鲜水果和各种小料的新组合,不仅新颖,而且切合了健康需求。比如茉酸奶主打“一杯奶昔等于一颗牛油果”;K22·酸奶草莓也宣称“一杯约含15颗草莓”;Blueglass更是靠在杯体上贴“元素标签贴”一跃成为“酸奶界爱马仕”。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早在2023年下半年,茉酸奶就曾因产品疑似有植脂末而陷入争议。随后在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先后点名茉酸奶、Blueglass酸奶、K22·酸奶草莓和茶酪酪等现制酸奶产品,指出它们存在含糖量高、脂肪含量明显高于蛋白质等问题。
这让很多追求健康、有减糖需求的中产白领们,开始对现制酸奶止步。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制酸奶太贵了。
据窄门餐眼数据,Blueglass酸奶产品均价为40.1元,楼下酸奶均价25.58元,茉酸奶均价21.69元,酸奶罐罐均价16.29元。

茉酸奶、Blueglass酸奶小程序|图源:截图
作为对比,爷爷不泡茶产品均价为15.51元,茶百道均价14.44元,蜜雪冰城均价7.24元,前后差距一目了然。
进入2025年,在今年夏天不断挥洒的外卖补贴券下,单杯奶茶的价格更被卷至“白菜价”,2.9元、4.9元,已经成为大众习以为常的奶茶价格。
但这些被薅的“羊毛”里,现制酸奶的身影相对很少出现。即使是靠拼手速才抢到的Blueglass外卖特价酸奶,也还要花19.9元。当人人沉浸在薅羊毛的快乐中时,现制酸奶被抛到脑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为什么现制酸奶无法降低身段,也大卷特卷价格呢?
答案是成本太高。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有意思报告,一杯30元的现制酸奶,成本大概占18—20元。其中,原材料成本占50%—60%,人力房租成本占30%—40%,冷链运输和损耗成本占10%。这比行业内统一认为的现制奶茶4—8元的成本要高上许多。
其中,最明显的差别要数原材料成本和冷链运输成本。宋亮进一步介绍,现制酸奶的原材料要使用到生鲜乳,不仅使用量大,还需要采取浓缩、发酵等制作工艺,但现制奶茶使用的是常温、低温鲜奶,不需要发酵,用量也更少。
“1升装的现制酸奶,其原料加上工艺成本就要达到12—18元。而1升装奶茶的原料成本大概只有6—8元。现制酸奶的原材料成本是奶茶的一两倍。”宋亮说。
运输成本同样如此。宋亮解释,酸奶对冷链的依赖度高,需要全程冷链运输和储存,而奶茶对冷链的依赖度相对较低,因此运输成本会低一些。
有意思报告以加盟商身份致电酸奶罐罐加盟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酸奶罐罐加密东北门店后,去年公司选择在河北供应链基地之外,再在沈阳建立新供应链基地,正是为了节约东北门店的运输成本。
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从商业模式上来说,现制酸奶也未必是一门好生意。最明显的问题是,现制酸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短板。
通过比较现制酸奶与奶茶品牌的菜单可以发现,在各个奶茶品牌中,热饮或可选择冷热的SKU占比在5成以上,这就让奶茶成为四季皆可的选择。
反观酸奶,加热后口感会变差,因此在现制酸奶的SKU中,几乎没有热饮出现,即使有,也不属于酸奶品类。
比如今年K22·酸奶草莓的新品“热草莓”,K22·酸奶草莓店员告诉有意思报告,这款产品的基底并不是酸奶,而是牛奶。
上述酸奶罐罐加盟工作人员也透露,酸奶罐罐即将上市几款热饮,但均属于“米乳系列”,同样不算酸奶。
几款简单的热饮,与奶茶品牌里的众多选择相比,竞争力未免不足。这也导致现制酸奶品牌的销售季节明显短于奶茶,但相应的人力、租金成本却不会跟着减少。
除此之外,现制酸奶的同质化情况比奶茶更甚。这也意味着其很难像奶茶一样,靠上新诞生爆款,盘活用户,拉动销量。
观察各大现制酸奶品牌菜单能发现,产品常用的水果基本上都是牛油果、草莓、芒果和蓝莓等,所用的添加物无外乎是坚果碎、奥利奥和各种谷物。单看产品,难免真真假假分不清楚。
宋亮解释,从产品属性来讲,现制酸奶的基底只有酸奶,不像奶茶可以更换各种茶底和奶盖,组合范围本身会受限。
与此同时,研发又会受到低温和口感的限制,导致添加物的选项也更少,一般只有大众水果和谷物坚果,不像奶茶可以将各种水果、食材进行搭配,又能辅以麻薯、珍珠等小料。
现制茶饮研发师庄露也做出补充:“与奶茶可以采用的酸、甜、咸和涩等多重口感相比,酸奶基本上只有酸甜两种口感,本身在风味上就会有局限,可选择的搭配也会变少。如果想要创新,很容易要么是口感差异不明显,要么是味道很难被大众接受。”
对于同质化和消费场景短板,茉酸奶也承认是酸奶品类共同面对的课题。茉酸奶进一步告诉有意思报告,在延续经典口味的同时,也持续关注细分消费偏好,拓展酸奶的食用场景与风味边界。
2022年,茉酸奶推出面向“咸甜党”的板栗牛肉干酸奶奶昔,一度在社交媒体收获不俗流量,今年已作为口碑热款回归,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其是黑暗料理。
为了能让加盟商走出秋冬困境,现制酸奶们也想过不少方法。
茉酸奶先后推出“GOOOLDEN”和“Uniboba优尼波巴”,分别进入希腊酸奶碗和鲜牛乳基底饮品赛道;酸奶罐罐拓展出了干噎酸奶、酸奶大福;K22·酸奶草莓甚至在部分门店里,卖起了薄饼、烤肠、土豆包等小吃。
只是如此一来,它们都变得越来越不像酸奶品牌了。
11月将至,现制酸奶准备迎接年终大考。不知道这个冬天过后,品牌们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4小时热榜
热门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