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蒙嘉怡
编辑/木鱼
凌晨三点的河北邢台,露水浸湿了王国云的裤脚。
手电光束扫过沉甸甸的麦穗,这位52岁的庄稼汉面色凝重:“天气预报说后天有大暴雨,得抢在下雨前收完。”他身后的500亩金色麦浪,是全家生计的依托。
“收割机马上到!”他冲着地头吆喝,回应他的只有此起彼伏的喘息声。这几位在地里抢收的农民,最年轻的也已60岁,花白的脑袋在麦浪间时隐时现。
“我这个岁数,在这里算年轻人了”王国云唏嘘,但也理解孩子们的选择。即便机械化减轻了负担,麦收仍是场苦战:收割机紧缺,暴雨逼近,他们既要手工割麦,又要紧盯调度,收割后的人工晾晒更需与天赛跑。可眼下的困境,也实实在在:人手奇缺,时间紧迫。而他的队伍,也早已疲惫不堪。
转机在第二天降临。扎根邢台31年的今麦郎行动了——大量员工涌入田间,与农户们并肩抢收,一车车餐食、矿泉水同步抵达,托住后勤。王国云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份雪中送炭的关怀,源自企业与土地、与农户之间长久的血脉相连。正是依托这种共生关系,今麦郎才得以在寒冬中逆势而上。
图:6月14日,暴雨突袭河北隆尧优质麦基地,今麦郎派出员工助力麦农抢收
理性消费下的好人缘
回顾2024年的中国消费市场,白热化竞争叠加消费者理性回归,价格与品质的平衡成为消费者考虑的核心要素。
此外,外卖和预制菜等新兴产品的出现,也使得方便面市场受到挤压。马上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方便面类目的销售额同比下滑4.84%,销售件数同比减少9.96%,康师傅与统一的市场份额也有一定收缩。
行业承压明显,但依然有实现增长的企业存在。2024年上半年,今麦郎面品销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拳头产品“1桶半”“1 袋半”系列连续数月销量同比增幅超20%。自2015年上市至今,该系列累计销量突破140亿份,这一增长势头延续到了2025年。
那么,今麦郎是如何突围的?
一是将品质承诺落于实处。理性消费时代,营销让位于真实体验。今麦郎依托对优质原料的极致追求与全产业链深度布局,将“好麦出好面”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产品价值,构筑深层信任。
二是社会担当赢得情感认同。从国家有难时的驰援,到日常助农、改善员工条件,今麦郎持续构筑“有温度、可信赖”的形象,这些行动转化为深层次的品牌信任资产。
今麦郎的“好人缘”,表象是突出的性价比、可信赖的品质与有担当的社会形象,内核则是其独特的商业逻辑——以全产业链为核心支撑的运营模式和利他共生的价值观。
全产业链锻造的商业韧性
今麦郎的力量,始于麦田,贯穿始终。
首先,生产端倡导“第一车间在农田”,从源头重塑产业逻辑。自2005年起,今麦郎就开始推行优质麦种植工程,并利用“公司+农户+基地”订单模式,系统性解决了小农经济下的核心痛点:推广种植高附加值品种,保障了原料品质的源头可控与稳定性;通过统一高价收购,带动农民增收。
这不仅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深度绑定,保证了关键原材料的品质,更构建了区别于竞品的、难以复制的上游壁垒——年产120亿份方便面、年处理400万吨小麦的规模,让今麦郎在原材料成本控制上实现了绝对优势,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极致的好产品。
其次,深耕制造端。
一是垂直整合全产业链。今麦郎是行业唯一具备全产业链的方便速食企业,这极大减少了中间损耗,既降低成本、创造让利空间,又能精细调配参数,让工业化生产仍能贴近手工面质感,形成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
二是持续投入自动化与智能化。例如,其采用的AI智能数据库筛选蔬菜包,效率比人眼高10倍,成功率100%,降低了人工分拣成本和损耗,保证了蔬菜包品质的一致性。
最后,将以上优势延伸至饮品领域。从瓶盖、瓶坯到包装材料全部自主生产;115条饮料流水线中有32条高速流水线,设备成本也能被极致摊薄;在全国有26个生产基地,具有运输半径短的优势,产品从生产线直接装车运输,减少仓储损耗和搬运成本。
其饮用水产品一年销量100亿瓶,通过共享生产技术与渠道资源,今麦郎打造出更全面的“民生产品矩阵”,进一步增强了市场韧性与增长潜力。
利他共生的商业哲学
支撑上述硬核实力的,是根植于“利他”的底层价值观。
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曾以树喻企:“企业就像一棵树,要为人民结果实、为路人洒荫凉、为社会存水土,要不断地向下生根、向上成长。”他将商业本质定义为“无‘尖’(利他)不商”,坚信企业深植社会,唯有真诚回报、利他共生,方能实现基业长青。
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转化为切实成果:“1系列”加量不加价,建立用户基础反哺全链;20年订单农业保障农民收益,构建了深厚的乡土信任,保障了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持续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美誉度;积极响应政策,塑造良好政商关系。
农业端的信任、工业端的效率、消费端的忠诚、社会层面的广泛认同,共同构筑了今麦郎“全产业链+利他共生”商业生态,赋予其强大的抗风险韧性与逆势上扬的增长动能,成就“国民泡面”。
最后
在今麦郎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国云终于在下雨前将粮食收进仓库,看着满仓金灿灿的“师栾02-1”麦粒,黝黑的脸上浮起笑意“土地不亏勤快人”。这个曾为卖粮发愁的老农,如今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了稳定增收,更见证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图:手工耿应企业邀约 给今麦郎农户王国云送礼物
他的故事,正是今麦郎全产业链模式最生动的注脚。王国云们不再“与天赌价”,背后是今麦郎订单编织的集约化网络;从一粒“师栾02-1”到一碗“1系列”,诠释着中国食品工业的升级;而这份连接农田、工厂与餐桌,兼顾农民增收、企业成长与消费实惠的实践,正是商业向善最朴实的表达。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