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茶咖观察
作者/刘淑娟
编辑/蒙嘉怡
随着国内茶饮市场增速逐渐放缓,行业整体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出海已成为越来越多品牌寻求增长空间的共同选择。在这一背景下,2024年12月,柠季正式启动海外布局。截至目前,其已在东南亚、澳新地区签约门店超过30家,并在4个国家成功开设6家门店,初步展现出高效的出海执行力和跨市场适应能力。近日,在壹览商业&茶咖观察举办的“只说真话”的现制茶饮行业闭门研讨会上,柠季副总裁及海外负责人董迅认为,出海从来不是降维打击,而且“躺赚”的时代结束了,要保持对本土的敬畏。

图:柠季副总裁及海外负责人董迅
出海要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思维惯性:认为凭借在国内已验证的成熟模式,进入一个发展节奏稍缓的市场,便是一种“降维打击”。
那第一点,要思考被打击的人会是谁?举个例子,香港的外卖市场目前主要由Keeta和Foodpanda两大平台主导,竞争虽激烈,但整体市场的渗透率仍然很低。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新加坡,其外卖渗透率仅为13%到15%。同时,新加坡很多行业更依赖社区化的发展模式,企业凭此能够持续经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其生存逻辑更侧重于线下口碑的积累与社区关系的长期维护。
反观中国大陆,外卖市场的渗透率在35%到40%,生态与打法截然不同。如果直接将国内这套外卖大战或大规模投流的打法,复制到香港或新加坡,结果很可能不是占领市场,而是被市场反击。

图:柠季悉尼门店
第二点,是要努力“忘掉”自己是一个中国品牌。我们在开设马来西亚首店时,对此体会尤为深刻。起初,团队完全以华人思维运作,视觉设计大幅使用中文,员工也全部来自中国。
结果很快发现,在一个总人口约3000万、华人仅占约700万的国家,我们似乎自动放弃了更广阔的本地市场,而且,当地的穆斯林群体几乎不会进门消费。因此我们迅速做出了调整,也清醒认识到:仅凭中国思维与中国化的品牌表达,在海外市场是走不通的。
而这一切的底层逻辑,指向第三点,也是最终的结论:摒弃海外市场是“一个”市场的念头。每个国家,都是需要从零开始、完全独立的战场,不能简单地将其混装进一个名为“海外”的大桶里。这意味着,在制定出海策略时,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全球这么多国家,我该从哪起步?在目标国家中又有众多区域,哪个才是最适配我的首发战场?
如何区分不同市场?
柠季于2024年12月正式启动出海,首批聚焦东南亚与澳新地区。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市场认知框架,将不同市场比喻为人的生命周期。
其中,印尼、中国与日本,分别对应着青年、壮年与老年三个阶段。我们之所以积极进入东南亚市场,正是看中了其作为青年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增长潜力;同时,我们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故而希望将已验证的经验,借用于正处于相似阶段的东南亚。此外,日本作为一个高度成熟的“银发经济”社会,其当下发展脉络,很可能预示着中国市场未来的演进方向。

图:柠季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店
这一市场周期的差异,可以通过几个关键指标判断。在人口结构上,印尼的人口年龄中位数约为29岁,是一个极其年轻的社会,其2.2的出生率也意味着人口将保持正增长。再看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8岁,以85后与90后为中坚力量,呈现出典型的壮年期特征。而日本的年龄中位数接近50岁,已完全步入老年社会。
从消费偏好,尤其是茶饮中“糖”的使用看,印尼消费群体对糖度的接受上限高于国内;中国市场则呈现出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追求代糖与无糖,下沉市场则依然偏爱甜饮带来的满足感;而在日本,无糖已成为绝对主流,健康意识深入人心。
基于以上差异,三个市场的商业化机会也截然不同。印尼的机会在于大众化,也许拥有一个足够好的产品,品牌便能凭借规模效应迅速崛起。在中国,大众化需求已基本饱和,未来的机会在于深耕圈层化,精准满足特定群体的个性化与情感认同需求。而日本社会进入精细化阶段,商业机会在于对存量需求的极致细分与深度满足之中,赢家往往是那些在细节上做到无可挑剔的产品与服务。
出海“躺赚”的时代结束了
目前,柠季已在海外4个国家开设6家门店,签约门店超30家,并计划进军拉美市场。柠季的国际化战略,选择了一条“从香港出发,走向世界”的渐进式路径。

图:柠季海外发展历程
第一,我们通过老品类的新做法,包括推出如鸭屎香柠檬茶、茉莉柠檬茶等创新口味,提升产品价值感,打破了柠檬茶作为茶餐厅佐餐饮品的传统定位,让香港地区的消费者意识到柠檬茶也可以多样化、品质化。
第二,消费者在迭代,比如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用户的消费需求不降反升。我们通过门店设计、自有IP形象及联名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在饮品功能之外的情感需求,使购买行为承载更多体验与认同。
第三,强化产品的社交属性。通过设计杯具、包材等视觉元素,打造易于在社交平台传播的内容素材,形成“因好看而尝试,因好喝而回购”的消费闭环。
试水香港,也为柠季出海奠定基础。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拥有11个国家的东南亚市场时,新的问题浮现:品牌出海的最佳起点在哪?我们的答案,是寻找一个与我们现有商业模式、团队基因及资源匹配的“最适解”,绝非理论上的“最优解”。
基于此,马来西亚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经济层面上,其人均GDP约1.2万美元,与国内水平大体相当,尤其在餐饮、娱乐等日常消费领域,社会整体呈现出较强的消费意愿,与此同时,该国约30%的华人及华裔人口,降低了产品口味的接受门槛与品牌沟通的成本。
在传播渠道上,如小红书,拥有马来西亚400万的月活跃用户,这意味着我们成熟的流量策略与内容打法可以沿用,只需进行本地化微调,便能高效启动市场,节约营销端的试错成本与时间。
在具体落地策略上,我们选择分阶段推进。初期避开核心商圈,以测试单店模型与产品的本地化适应性。我们发现,产品本身具备跨文化接受度,关键在于品牌能否以本地消费者理解和认同的方式沟通。
随着模型逐渐跑通,我们转向高势能点位的集中布局。11月底,我们将在马来西亚实现5店同开,其中3家均位于核心商圈或优质地段。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打磨出一套现阶段适用于适配马来西亚多元客群,包括华人、华裔以及穆斯林群体的产品组合与运营打法。

图:柠季悉尼门店
同样,我们正在开拓的澳新市场也很独特。
第一,澳大利亚是单一语系的国家,我们所有的呈现只需做英语版本。同时,我们选择先从华人区切入,再逐步向外围市场延伸。
第二,我们在当地能够找到跨文化人才。他们既理解中国品牌的出海逻辑,又深谙本地消费者的行为与心理。这种“双向翻译”的能力,成为我们顺利落地的重要支撑。
第三,品牌势能的正向延续。以悉尼首店为例,除试营业“买一赠一”活动外,后续未做额外促销,但实收与营业额很稳定。这背后,不仅得益于我们在国内积累的品牌认知,也因为我们结合本地文化所做的营销预热,如赞助王以太悉尼演唱会等,有效激活存量认知,将其转化为实在的消费动力。
此外,澳洲对中国品牌接受度较高,为出海品牌提供了较好的起步环境。当然,挑战也同样存在,包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团队管理、消费者对“澳洲制造”的偏好等,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试与适应。
必须承认,出海“躺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对出海的态度,可以概括为“无知无畏 保持敬畏,敬而无畏”。只有真正尊重每一个市场的独特性,保持学习与适应的谦卑,才能在看似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坚定的前进路径。

24小时热榜
热门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