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李彦
编辑/木鱼
双11还能再创新高吗?
今年是第17个天猫双11。也是淘宝升级为“大消费平台”、AI能力全面落地后的首个双11新的流量场、新的节奏、新的技术与新的玩法,正在共同重塑今年双11的生意版图。
一方面,今年的淘天系双11,不再只依赖传统公域流量,而是通过淘宝闪购、天猫超市、饿了么等场景的联动,打通“近场零售”与“远场电商”,让品牌在更多触点上与用户建立连接。
另一方面,AI正在成为电商增长的底层能力。从消费者侧的“AI万能搜”“AI找低价”,到商家侧的“万相台AI无界”,AI正深度介入选品、投放、创意与转化的每一个环节。
在10月16日的天猫双11大会上,淘天披露,今年双11开卖首小时35个品牌成交破亿,1802个品牌成交翻倍,破亿品牌数、成交翻倍品牌数、活跃用户数均超去年同周期。
也就是说,双11仍是年度最具爆发性潜力的生意场域,那么,今年双11,商家和消费者该如何抓住机会?
如何理解“大消费平台”?
与传统电商不同,大消费平台的核心,不只是卖货,而是以会员体系为锚点、以全场景服务为抓手,重构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
首先,是用户结构的变化。数据显示,淘宝88VIP会员已达5300万,大会员用户突破10亿。其中88VIP人群人均年消费金额是非会员的9倍,贡献头部品牌55%以上GMV,是平台的高质量增长来源。
其次,是场景布局的变化。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1.2亿单,8月周日均8000万单,月交易用户超3亿,成为电商新场景的重要增量。品牌旗舰店首次接入淘宝闪购,实现线上线下“一盘货”,即时零售与传统电商融合,生意可触达的边界被显著拉宽。
再者,是消费触点的重构。通过饿了么、天猫超市、淘鲜达等业务的联动,平台打通“远场电商”与“近场零售”,为用户提供从下单到履约的全链路消费体验。品牌不再只是卖给“搜索它”的人,而是能在用户“需要它”的每一个时刻被发现。
大消费平台的本质,是在存量博弈下构建增量曲线。无论是对存量用户的深挖,还是对场景空间的横向延展,本质都是在提升品牌的用户资产效率。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商家该怎么做?
第一,要尽快接入淘宝闪购,打通线上线下库存与履约网络,让“即时零售”成为品牌的新增量来源。现在做不是赶趋势,而是锁份额。
第二,要围绕88VIP和大会员体系建立分层运营能力,精准识别高价值人群,通过会员专属权益、专属内容和精准促销,提高客单价与复购率。
第三,要从“经营货品”转向“经营用户资产”。借助平台的会员体系、私域工具和数据能力,构建多场景、多频次、多人群的生意结构,拉长用户生命周期。
大促拼的不只是流量分发能力,更是结构效率。在大消费平台逻辑下,谁先搭建起“用户资产经营能力”,谁就能在未来的双11中占据更稳固的增长支点。
如何利用好AI工具?
AI成为品牌经营的“第二经营大脑”。
据活动现场披露,淘宝天猫的算力提升了40倍,对用户行为的理解周期从半年延长至10年。这意味着算法能更精准地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周期与转化路径,让推荐与营销更“懂人”,让生意决策更智能。
在今年双11,AI被真正“用起来”了。例如,天猫的AI“智惠引擎”首次参与发放500亿元消费券,能根据用户购买偏好与历史行为实时决策发券方案,试点数据显示,发券转化率提升15%。
与此同时,AI正在渗透商家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商品上新、素材制作到客服应答、数据分析,天猫实现了全链路AI化。以AI美工为例,目前每月可为商家生成2亿张商品图片;AI客服每天为商家节省约2000万元人力成本;AI数据助手则让中小商家也能轻松做出专业级经营分析报告。
旗舰店也在被重构。升级后的天猫旗舰店3.0进入“智能态”时代——AI实时感知用户需求,动态调整页面展示与内容排序,让每个用户看到的货架都不同,服务都定制。这意味着,商家不再需要“群发式”营销,而是能用AI进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经营。
对商家而言,利用好AI的关键不在“用没用”,而在“怎么用”。
首先,要让AI成为经营的参谋,而不是噱头。通过数据分析与人群洞察,AI能帮助商家精准找到高潜力用户、规划爆品路径,而不是一味追求低价冲量。
其次,要学会“交权”给AI。无论是投放、定价还是客服,AI的自学习能力可以在大样本中持续优化ROI,越用越聪明。
最后,要用AI放大创意价值。AI不是替代人,而是增强人——它让一个人能完成过去一个团队的创意产出,让内容、投放、反馈形成实时闭环。
当AI从“工具”变成“决策者”,品牌的增长模型也在重写。
过去靠经验做判断的生意,如今正由数据驱动决策;过去要靠人工堆时间的运营,如今只需一句提示词即可完成。从节省成本到放大想象力,AI正在成为品牌增长的“第二经营大脑”。
电商行业再度走向“大一统”
站在行业维度看,适应平台的“大一统”趋势、拥抱AI,也是商家必须做的事。
京东把“到家/小时达”等近场触点纳入大促主场景,大促前夕公布零售AI架构“Oxygen”,抖音强化消费平台概念,货架业务在GMV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巨量云图把大数据+大模型用于洞察与分发;快手配合“全域经营”策略为不同层级商家给到差异化扶持,尤其鼓励货架与直播并行,把创作者生态与货架转化打通...
电商平台在做的事,都是相似的,可以提炼为:
1、从“单一电商”走向“大消费平台”,把本地生活、即时零售、内容与货架、会员与补贴打成一个整体入口,提升用户触达频次与留存深度。
2、AI全面下沉到商家:选品、定价、投放、客服、素材生产、数据洞察都在AI化,目标是把人效、投放ROI和履约效率做成稳定的经营底盘。
3、体验锚点转向“低价+速度+智能”。
这三点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逻辑:“流量为王”时代结束,效率与体验为王时代来临。
在“大一统”战略下,平台不再给商家留太多可选空间——要做,就要深度拥抱全场景生态;要赢,就要上AI能力;要留存,就要把速度和智能体验捆绑到产品里。换句话说:未来的战场,不是你有没有流量,而是你能不能把流量变成长期可控的资产。
对商家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过去拼命抢流量、押注爆款的打法,正在被“系统化经营”取代。而站稳脚跟的品牌,将是那些能在内容场景、触点服务、AI运营能力三条赛道都跑得不差的那一批。
所以在即将来临的双11里,学会“和平台同频、用AI为器、经营用户为本”的品牌,或许在接下来的数年里,都能成为大消费时代的踏浪者。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