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对话幸也咖啡:区域品牌要做大牌看不上、做不到的事
蒙嘉怡| 2025-10-17 18:07:03
幸也咖啡,瑞幸,库迪,咖啡


出品/茶咖观察

作者/蒙嘉怡

编辑/木鱼

2025年已过去四分之三,中国消费市场的理性特质愈发凸显。这种变化,在竞争白热化的现制连锁咖啡行业尤为显著。

头部品牌们在飞速狂奔。2025年上半年,壹览商业长期跟踪的27家连锁咖啡品牌门店存量达66568家,净增门店11841家,较2024年底,增长了21.64%。其中,瑞幸咖啡净开门店3866家,总门店数突破2.6万家;库迪咖啡全球门店数量也已超过1.5万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些品牌的调整与收缩。COSTA COFFEE上半年净关28家门店,母公司可口可乐据传拟以约20亿英镑出售该业务;星巴克中国新开店数同比下滑41.78%,并启动“百亿美元股权出售”计划;与此同时,精品咖啡代表Peet’s咖啡也被JDE Peet’s以157亿欧元出售给KDP。

除此以外,Seesaw、本来不该有、太平洋咖啡等门店数量持续缩减,而更多小型咖啡馆则在价格战的挤压下悄然离场。据窄门餐眼统计,2024年8月至2025年8月,中国现制连锁咖啡行业关店超过5万家。

雪上加霜的是,行业还面临供应链压力。巴西、越南等主产区受极端天气影响,越南罗布斯塔咖啡减产20%,国际咖啡组织预计,2025至2026年度全球咖啡豆供应缺口可能达到850万袋,拉尼娜现象还可能导致进一步减产。

也因此,中国现制连锁咖啡行业正出现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优质点位、咖啡师和管理人才不断向大品牌靠拢。

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市场中,仍存在大量区域性中小咖啡品牌。在头部品牌的挤压下,它们该如何生存?还有没有可能走向全国?

茶咖观察在今年走访与交流中发现,一些区域品牌正以独特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路径。云南的幸也咖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他们跟大部分全国性连锁品牌不一样,关闭了小程序、拒绝了外卖、不做抖音直播,在150平方米大店里配备10~15名员工,甚至给咖啡师高达50%的门店利润分成。

成立于2022年的幸也通过这种方式扎根云南,开出52家门店,咖啡豆等零售产品销售额占比达40%,回头客比例超三成。

近期,茶咖观察与幸也咖啡创始人张三星进行了对话,聊了聊目前他对行业的一些思考,并探讨了区域性咖啡品牌未来的路径。


聊行业:没有资金和供应链优势,区域性品牌成为全国连锁的机会渺茫

茶咖观察:除了库迪,整个咖啡行业好像已经很难看到第二个瑞幸,为什么?

张三星:其实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其实蛮复杂的。本质是经济环境与消费心态的双重变化。过去,海底捞这类全国性品牌下沉到区域城市时,大家会因为“稀缺感”去尝试;但随着这些品牌越来越容易取得以后,独特感就消失了,消费者反而更倾向于选择区域品牌,因为区域品牌的“不易得性”,恰恰成了新的稀缺性。

茶咖观察:区域品牌的“不易得性”体现在哪里?

张三星:比如你只能来云南喝幸也咖啡,在线下门店买到幸也咖啡拼配的豆子,幸也的品牌和云南深深绑定。

茶咖观察:区域性品牌还有机会成为全国连锁吗?

张三星:没有资金、没有供应链的优势,机会渺茫。即便有了这些资源,讲不出故事也没机会。区域品牌与其勉强追求“大而全”,不如做好“小而美”。

茶咖观察:“小而美”具体是怎样的生意模式?

张三星:它意味着扎根一个区域,在产品上融合本地特色,把体验做深,与本地客群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


茶咖观察:“小而美”的品牌和独立咖啡馆有什么区别?

张三星:中国的独立咖啡馆是有很大水分的,我理解的独立咖啡馆的创始人一定要具备影响力,说白了就是“明星”。比如咖啡行业某一个细分赛道的佼佼者,像拉花冠军、手冲冠军、烘焙冠军;或者是知名艺术家,当然了,这部分独立咖啡店更多是“咖啡+”。

茶咖观察:但是到目前为止,明星开的店好像基本上没有成的。

张三星:如果每个店都是吴彦祖开的,相当于只是品牌代言。如果只开一家店,靠个人IP和稀缺性吸引粉丝打卡,反而能存活。

茶咖观察:你觉得现在的消费者需要怎样的一杯咖啡?

张三星:不同代际的需求完全不一样。80后是“被教育的一代”,喝咖啡更多是接受新事物;90后是“职场驱动的一代”,说白了,咖啡就是“牛马饮料”;00后则天然成长在咖啡土壤上,不需要再被教育,但对咖啡的需求更多元。

茶咖观察:如何解释这个“多元”?

张三星:咖啡和所有消费品一样,最终会回归消费分层。

第一层是刚需,追求方便、便宜、快捷,满足基本提神需求;第二层对咖啡有一定了解,会主动选Manner、M Stand、蓝瓶子这类精品品牌,追求风味和品质;第三层是选择特定场景,比如在购物中心时,我想坐下来喝咖啡,那么就会选择星巴克,但00后可能觉得星巴克太厚重,更偏向Manner这类更年轻的品牌;第四层是信仰层,选择独立咖啡馆,可能是冲冠军咖啡师、明星主理人去的,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

茶咖观察:幸也选择的是哪一层?

张三星:我们的目标客群是25岁到35岁之间的新生代,消费理念是骑单车去酒吧,该省的省该花的花。

茶咖观察:昆明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占常住人口的16%,这个目标客群在云南是不是有天花板?

张三星:从区位优势来说,云南不及成都,不会聚集很多的青年才俊、大公司,这代表着消费力和高收入,这意味着区域市场的规模天然存在瓶颈。

茶咖观察:那你觉得幸也在云南能开多少店?

张三星:很难开出200家店,如果幸也想要规模化,就得往外走,但又没在本土积累足够的经验和资金,死循环。所以干脆再做小一点,中间阶段是最难受的。如果能跨过这个阶段,走出去就是顺势而为,过不了那就没办法了。像霸王茶姬,也是到了成都后才真正走向全国。

茶咖观察:怎么样才算过了呢?

张三星:依靠地域发展,比如说未来10年,昆明成为东南亚的一个中心,把本地的收入拉上来。说白了,就是得大环境争气。

聊模型:做大厂看不上、做不到的事

茶咖观察:你做过奶茶又做过咖啡,两者有什么不同?

张三星:过去市场行情好,我们追求规模、门店数量和极致效率;现在主动“去效率化、去规模化、去标准化”,关闭小程序、外卖,下架团购,把所有财力、物力、人力都砸到线下,回归到没有互联网平台时的原生状态。

茶咖观察:但这非常反商业逻辑。

张三星:是的,但我们没接受资本,没有供应链优势,也没有规模优势。在库迪、瑞幸打9块9价格战的背景下,跟他们拼低价、拼速度,就是以卵击石,所以只能去做大厂“看不上、做不了”的事。

茶咖观察:哪些是大厂看不上、做不到的东西?

张三星:服务、门店小伙伴的共创能力。

茶咖观察:先说说服务?

张三星:大店不上外卖。这些门店面积150平方米左右,配备了10到15名员工,其中包括咖啡师、长期兼职和临时兼职,比例大约是6:2:2,并坚持咖啡师手工拉花、摆盘、讲解产品。

这些门店投入了很高的装修和设计成本,洗手间都是用的近千元的伊索洗手液,顾客点外卖完全感知不到这些价值,所以必须引导消费者到店,完成体验闭环。


茶咖观察:用这么贵的洗手液,团队没有质疑吗?

张三星:你去五星级酒店或日本的餐厅,会站在坐便器上上厕所吗?大概率不会,因为你相信它是干净的,这种信任感,不是靠一句“我们很干净”建立的,而是靠装修、服务、细节的整体感知。

用伊索洗手液,就是传递一个信号:“我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愿意花钱做好细节”。消费者能感受到这种诚意,会觉得这家店靠谱,这种信任感带来的回头客,比节省几百块成本更有价值。做生意的本质,是让顾客感知到你花的钱,让他们记住这家店不一样,这才是划算的。

茶咖观察:如何判断这些高投入不是“自我感动”?

张三星:有顾客看到洗手液后特意拍照分享,带动朋友来店消费,形成稳定复购。男性顾客也会专门回来使用,说明他们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茶咖观察:不上外卖、不做团购、不做直播,那你们怎么让人知道幸也?

张三星:把钱花在客人身上。比如询问已消费的客人是否满意,如果满意,是否愿意拍照发小红书?我们可以送小礼物。这样客人开心,我们也获得了更精准的传播。

茶咖观察:单店投资百万,选址怎么支撑这个成本?

张三星:一是有本土文化支撑,二是经济模型成立。

比如我们第一家店选在巡津街,那是老昆明的记忆载体,很多人在这条街长大、读书,对这里有情感联结;翠湖店则靠近西南联大旧址,当年的文人、教授大多有喝咖啡的习惯,这里既有文化底蕴,也匹配我们的客群。

茶咖观察:怎么判断这家店的经济模型是否成立?

张三星:靠最原始的蹲点统计人流量,判断目标客群比例。

茶咖观察:为什么不购买现成的数据?

张三星:数据都是滞后的,而且我们的数据分析能力、获取到的数据准确度和数据数量肯定不如大公司,所以用笨方法才是最划算的。

茶咖观察:给咖啡师30%~50%的利润分成,是为了保持共创?

张三星:优秀的咖啡师干久了就想自己开店,但极大概率会亏钱。我们不想让员工走这条路,所以把幸也设计成“共创平台”,将来能孵化出多少个咖啡师,决定了我们将来开多少店。

如果咖啡师的工资+门店利润分成,能赶上他自己开独立店的利润,还不用承担风险,他就不会轻易离开。成本确实高,但换来了咖啡师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而且优秀的咖啡师能带来回头客,这是绝大部分大品牌做不到的。

茶咖观察:他们为什么做不到?

张三星:财务报表可能不会太好看,而且大品牌需要追求效率,这样的方式太慢了,大品牌有大品牌的活法。

茶咖观察:你说过门店只是呈现咖啡豆的方式,是否意味着幸也的终极目标是零售品牌?

张三星:堂食销售有天花板。150平方米的店,满座也就160个客人,顶多卖160杯咖啡。要突破天花板,只能靠零售。所以我们在门店里卖独家拼配的咖啡豆、挂耳包等产品。

幸也的营收逻辑是:现制咖啡养活咖啡师,公司利润来自零售端。未来成熟门店的目标是做到“现制:零售= 1:2”,目前还在6:4。


茶咖观察:你们零售的产品,我似乎没有在电商平台上看到。

张三星:零售产品具有伴手礼属性,上电商就失去了稀缺性。而且云南是旅游大省,外地游客买了产品,想再买只能托人或亲自再来,强化了幸也和云南的绑定,这种“专属感”比电商销量更重要。

更关键的是,幸也的拼配是独家的。这是我和团队对风味的理解,只有在幸也能喝到、买到。如果比拼SOE,谁家都能进,最后就变成比谁拿货便宜,没有壁垒。

聊未来:只要用心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就一定能活下去

茶咖观察:无论是零售策略,还是之前的服务、共创模式,听起来核心都是“真诚”地做品牌。你认为这个时代,品牌要做到“极致真诚”,最难的是什么?

张三星:最难的是平衡盈利和消费者期待。很多创始人一开始都想用好材料、做好服务,但最后迫于成本压力妥协——不是不想用伊索洗手液,是蓝月亮更便宜;不是不想给咖啡师高分成,是门店赚不到钱。平衡的关键,是一开始就设计好健康的商业模型。

而且,成功是阶段性的结果,比如今天卖得多;但成事是长期的过程,比如把产品、服务、卫生都做好。只要把事做好,成功是早晚的;但如果事没做好,靠运气赚的钱,早晚也会凭实力亏出去。

茶咖观察:眼下咖啡行业越来越卷,幸也会焦虑吗?

张三星:以前市场有很多投机者,靠流量、靠概念就能赚钱,脚踏实地做品牌的人反而没机会。但现在不一样了,消费者兜里的钱变聪明了,只会为真实的品质、服务、体验买单。未来的市场属于真正做事情的人,只要你用心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让目标客群满意,就一定能活下去,甚至活得很好。

茶咖观察:幸也接下来的开店计划是怎样的?

张三星:我们今年计划在昆明再开一家300平左右的新店。依然会聚焦云南,一方面管理半径小,更可控;另一方面,云南的地域特色就是我们品牌的核心,持续深耕会不断强化品牌认知。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