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二代陈奇接班的洽洽:丢了西瓜也没捡到芝麻?
响马| 2025-10-16 18:01:02
洽洽,零食,陈奇


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响马

编辑/薛向

头图/截自品牌官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在市场博弈中并不适用,因为市场总是风云变幻,不用三十年,或许三四年就够了。

对于上述说法,洽洽食品的管理层可能感受深刻。

早在2020年,洽洽食品创始人陈先保便明确提出,2023年企业营收目标是瓜子60亿、坚果40亿,整体过百亿。2021年,洽洽年报重申,坚定执行“百亿收入、百万终端”的“双百战略”。

目标设立,接下来是如何落实。作为陈先保的女儿、洽洽食品副董事长,从具体业务层面接班的“85后”陈奇重点牵头梳理了三年战略目标,确定战略路径以及年度各单位的重点工作和绩效指标,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公司上下根据这些规划发力。

但如今的现实是,在资本市场上,从2021年开始,洽洽食品股价连年下跌,市值已经腰斩;在业绩上,今年上半年,洽洽净利润同比暴跌73.68%,毛利率断崖式跌至20.31%,创上市以来最差业绩,直接“暴雷”。

三年计划崩盘,洽洽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失算线上新渠道

瓜子产业,洽洽可谓“响当当”的存在。

一个关键原因是,陈先保解决了国民吃瓜子的“痛点”。在洽洽之前,瓜子大多是炒着吃的,吃多了上火,吃完了手脏。1999年,陈先保研制出煮制瓜子(这也是为什么“洽洽”是三点水的“洽”),减少了上火的成分,也更干净,还利用中草药、香料的味道使瓜子仁更入味。

除了产品,陈先保在营销、渠道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营销层面,在那个品牌营销尚在起步阶段的年代,陈先保敢于重金投入,借了一部分钱,一共砸下数百万元,在央视打广告。

渠道层面,洽洽依赖的是经销商体系,产品铺满各种小店铺,后来又进入全国商超、便利店,经销商渠道营收占比长期稳定在80%以上。

多方合力,洽洽迅猛发展,2000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第二年达到4亿元。2011年又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炒货第一股”,当年营收达到27.39亿元,助推陈先保2012年坐上安徽首富的“宝座”。

到了2020年口罩期间,光是净利润就超过8亿元,2021年又增长至9.3亿元,一度成为资本宠儿,被投资者称为“零食茅”。

然而,随着坚果、烘焙、肉制品、果干等零食吸引不少消费者,瓜子原有的消费者被分流,业内不时发出“瓜子产业到了天花板”的慨叹。

首先受到冲击的,无疑是经销商,此后,洽洽经销商数量、渠道收入出现波动和下滑。面对这一局面,洽洽没有全力直击经销商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快速兴起的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不断加码新渠道,2024年财报也强调“对线上新渠道进行积极拓展”。

问题在于,抖音等线上新渠道需要持续投流,成本并不低。结果是,今年上半年,洽洽食品电商收入4.5亿元,新兴渠道毛利率却只有15.75%,远低于线下水平。

更糟糕的是,洽洽花了钱,实际效果相当有限。

星图数据显示,2025年618抖音快手休闲零食品牌TOP5,洽洽均未上榜。消费日报则撰文称,洽洽食品“抖音直播间场均观众不足10人”。

壹览商业还注意到,10月8日的抖音商城“品牌休闲零食爆款榜”,洽洽没有一款产品上榜,而“品牌坚果炒货店铺榜”热销榜,洽洽排在TOP20最后一位。


新渠道失算,洽洽没有捡到预期中的“芝麻”。

错失线下新红利

线上没有拿到“成果”,在线下,洽洽又错失了量贩零食这波新红利。

对于线下市场,洽洽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深知线下的重要性。事实上,2023年5月,面对投资者提出的洽洽碰到“天花板”的问题,陈先保仍然强调“渠道和品牌就是强势”。

彼时,陈先保给出的一个理由是,“截至2022年底,洽洽食品渠道数字化平台掌控终端网点数量超20万家”。

这之后,洽洽食品持续增加终端网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洽洽数字化平台服务终端网点数量约56万家。

问题是,终端网点数量翻了一倍多,业绩为什么没能提升?

答案很简单,零食的生意逻辑发生了重大转变。2019年,量贩零食异军突起,一方面和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合作引流,一方面和零食厂商直接合作,砍去中间环节,利用大批“白牌”来获得成本优势,凭借“高性价比”赚取利润。

在此趋势下,盐津铺子和鸣鸣很忙合作,吃到了属于自己的红利,股价也一路上涨,成为A股零食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三只松鼠也迅速布局,牵手爱零食、爱折扣两家量贩折扣,扭转了颓势。

与此同时,洽洽也注意到渠道的转变,旗下产品同样进入了一些量贩零食门店,但官方没有明确提到其合作的是哪些品牌。想想看,如果是知名的量贩零食连锁品牌,洽洽没必要也不会藏着掖着。

在洽洽2024年财报中,壹览商业看到,公司线下直营客户主要包括知名国际大型连锁商超(如沃尔玛及山姆、大润发等)、零食量贩系统等,但这些渠道收入占比加起来只有约20.5%,留给量贩零食的空间有多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被量贩零食吸引、留住,洽洽经销商要么转型,要么继续熬。一位转行经销商直言:“零食很忙、好想来直接和厂家合作,我们这种中间商可能早晚被淘汰。”

结合起来看,壹览商业认为,与其说洽洽没有吃到量贩零食的红利,不如说量贩零食强力挤压了洽洽的发展。

换言之,洽洽错失新红利固然遗憾,但线下市场这个“大西瓜”被蚕食,自己基本盘遭遇“奇袭”,才是更致命的。

反噬品牌的新品

渠道也好,市场新红利也罢,都得靠产品去攻占,只是,在产品层面,洽洽也不乏“槽点”。

首先,核心品类瓜子及坚果业务营收下滑。今年上半年,洽洽葵花籽业务营收17.72亿元,同比下降4.45%,毛利率同比下降7.67个百分点至20.93%,坚果业务营收下滑6.98%,毛利率下降13.95个百分点至14.77%。

对于营收滑坡,洽洽的解释是,原料成本上涨。这也是部分事实,洽洽原材料主要是葵花籽、坚果等农产品,这些原料受天气、种植面积、国际行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会剧烈波动,给生产端、销售端带来压力。

但这些解释掩盖不了其它问题。

同样是原料成本上涨,在坚果品类中,三只松鼠却有超20%的毛利率,反衬洽洽在供应链层面的低效。

另外,在微博、小红书等社媒平台,对洽洽产品的吐槽比比皆是。壹览商业发现,网友反映或投诉的问题,包括“瓜子发霉”“品控不严”“品质越来越差”“难吃”等。

在黑猫投诉平台,产品质量问题亦是洽洽食品被投诉的重灾区,包括“有虫卵”“瓜子坏果多”“发霉发苦”等。


对洽洽来说,新品研发也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

作为接班二代,陈奇带领洽洽团队推出了各种新品,比如臭味系列(榴莲瓜子、螺蛳粉味瓜子、辣根瓜子等)、茶系列(茶衣瓜子、茉莉龙井瓜子、荔枝茉莉瓜子)以及椰香瓜子、雪梨味瓜子、陈皮味瓜子、麻辣辣条瓜子等新口味产品,还拓展了魔芋千层肚、瓜子仁冰淇淋等产品。

在核心品类不再那么能打的情况下,拓展新品有其必要性,不过,从市场反应看,这些新品没有形成爆款,市场口碑较差。以瓜子仁冰淇淋为例,单价约6.8元,消费者嫌贵,甚至给它贴上“刺客”标签。

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这些新品看似有差异化,但属于剑走偏锋,没有立足于真实、长久的消费需求,反而起到了反噬品牌的“效果”。

对比看,卫龙、盐津铺子聚焦魔芋爽,齐云山靠南酸枣糕逆袭,劲仔食品推出鹌鹑蛋制品,都是开拓新品的正面案例。

饶有意味的是,经营公司,打造新品之余,陈先保、陈奇父女还进行食品饮料投资。陈奇曾表示,她看好没有代表性品牌的品类,以及可能被颠覆和重塑的品类。

从这个角度出发,洽洽上述新品显然不够有代表性,也看不到能颠覆、重塑某一品类的“亮点”。

而品类开拓失败背后,是洽洽对用户真实需求的误判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欠缺。回想洽洽创立之初,以煮制瓜子直击消费需求,进而把公司越做越大,今昔对比,难免让人觉得“江河日下”。

结语

《人类简史》一书写到,“‘未来’一直是人类心中小剧场的主要角色”。

对洽洽食品而言,努力改变现状,让品牌的未来更明亮,当属“主线任务”。

但是,两座“大山”横亘在洽洽食品管理层面前,避不开,搬不动:

一是我国零食头部企业大多带有一定的家族企业特征,某种程度上,缺乏职业经理人的理性、敏锐和果敢,洽洽也不例外。因此,陈氏父女对新趋势、新渠道、新红利、新产品没有足够的敏锐性,后续发力也不足。

二是洽洽品牌和瓜子长期绑定,今年上半年,瓜子营收占比仍然超6成,造就难以撼动的消费心智,新品花样繁多,但都是“试水”,效果不佳。反言之,在此背景下,新品研发不能剑走偏锋或沉浸于自嗨。

整“花活”易,撼“大山”难。如果没有从产品到渠道、品牌再到整体打法的深度调整,洽洽的颓势恐将长久持续。

参考资料:

1.《净利润暴跌超73% 洽洽瓜子不香了?》,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2.《洽洽危局:半年净利暴跌73% 经销商遭压货被迫清盘》,网易财经

3.《洽洽食品业绩爆雷!底层引信或埋在小红书里》,斑马消费

4.《洽洽食品交出最差半年报 年近七旬安徽前首富何去何从》,财中社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