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对话Rokid乐奇祝铭明:今年最大的误判是产能不足
李彦| 2025-11-21 18:09:51
Rokid乐奇,AR眼镜,AI

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李彦

编辑/薛向

智能眼镜行业,正进入一个“脱概念化”的新阶段。

几年前,AR眼镜仍停留在技术爱好者圈层,功能新奇但不够成熟;如今随着硬件轻量化、算力提升和生态完善,竞争开始回到用户时长、内容生态与供应链等“真体验”维度。

11月13日,在Rokid乐奇与BOLON眼镜共同发起的“戴上新时尚”新品联合发布会上,Rokid乐奇创始人祝铭明(Misa)透露了一组新数据:Rokid Glasses 自9月1日开放销售以来,仅用五天便售出4万台,远超团队本就激进的预期;发售至今,Rokid Glasses累计交互次数超过1500万次,激活用户的日均佩戴时长达到8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Rokid乐奇早期的用户群体高度集中在科技行业,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从数码发烧友到内容创作者,整体占比一度超过50%。然而Rokid Glasses的最新数据却显示:科技从业者的占比仅剩16%。大量非科技行业的用户开始使用智能眼镜进行工作和日常记录,AI眼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破圈”。

本次发布会上,Rokid乐奇再度展示其生态扩张速度。与高德、支付宝合作生活服务场景;与京东推出“拍照搜同款”;与QQ音乐、航班管家等共同打造娱乐与出行体验。支付宝AI付也首次落地于智能眼镜端,影视飓风Tim更在现场用这一功能点单500杯瑞幸咖啡赠予观众,展示了AI交互在生活场景中的即时性与可玩性。

在B端,Rokid乐奇的场景网络正在成形:通勤时查看车辆预约,看房可自动推送房源信息,车控可远程启动车辆与空调,康养场景可实时查看排班和紧急提醒。

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行业应用,Rokid乐奇正借由不断扩展的生态能力,让智能眼镜从单一设备进化为多场景下的通用入口。

发布会结束后,祝铭明接受了包括壹览商业在内的媒体群访。以下是访谈整理,有删减:


图:Rokid乐奇创始人祝铭明

关于产品

问:这次Rokid乐奇有屏无屏双线产品都发布了,预计会给市场包括Rokid乐奇本身带来怎样的影响?

祝铭明: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同时上线有屏和无屏产品。无屏产品并非Rokid乐奇自有品牌,而是暴龙基于Rokid乐奇能力推出的合作款。Rokid乐奇本身会始终专注在“带显示”的AI眼镜/AR方向,这是我们的长期主航道;而不带显示的品类,我们选择开放给合作伙伴,让他们基于Rokid乐奇技术做延展。暴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尝试的对象。

问:发布之后,明年的销量目标有没有定下来?海外市场国际化准备怎么打?

祝铭明:关于明年的销量预期,我认为做到百万台以上是合理且稳妥的判断。今年对外公布的订单是二十多万台,而那只是在不到两个月内完成的。如果按全年节奏简单推算,就能达到百万级。若把暴龙的产品一起计算,突破百万台更没有悬念。

至于国际化,这次暴龙背后有Luxottica和依视路的支持,未来我们会在坚持自有品牌出海的基础上,也与更多品牌合作,让无显示类产品加速进入全球市场。目前我们的众筹在 Kickstarter 和台湾平台都打破了品类纪录,而公布的20多万台订单中已有5万台来自海外,国际市场已经起步。明年的全球化布局会非常有趣,大家可以期待。

问:对AI眼镜或者AR眼镜圈来说,最大的词就是出圈,您在PPT当中也讲到科技互联网的人群在下降,甚至降到了只有百分之十几,您觉得这释放了一个怎样的信号?

祝铭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没有准备好。说实话,Rokid乐奇没有准备好出圈,所以我们还需要怎么和非科技圈、泛科技圈之外的人沟通。我跟团队讲,就是你们要学会和非科技背景的人沟通,这对Rokid乐奇是巨大的挑战。

第二个意外变化,是退货率反而下降了。大家以为科技圈用户容忍度更高,其实恰恰相反:真正愿意容忍的是最核心的早期用户——F码用户。而泛科技圈反而更挑剔;大众用户则更宽容,因为他们觉得即便只是拍照、听声,就已经很新奇。因此破圈之后,整体退货率明显降低。

第三个重要信号是推荐率的大幅上升。以天猫为例,过去行业最好的盲单(无客服咨询直接下单)也就20%,但Rokid乐奇眼镜(Rokid Glasses)盲单做到43%。

问:从去年到今年,Rokid乐奇对传统眼镜这么大投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大举进入传统眼镜渠道?

祝铭明:其实我们和传统眼镜行业的合作已经悄悄推进了将近两年。Rokid乐奇一直非常重视这一方向,但过去我们的产品偏 3C、偏娱乐属性,对传统眼镜行业的价值有限,所以时机不到也帮不上大家。我们强调的是:不是“想合作就合作”,而是“能合作才合作”。

随着Rokid Glasses的成熟,以及这次与暴龙品牌的合作落地,我们判断真正的合作窗口已经到来,所以选择在最合适的时间推出。之所以大家觉得“突然”,只是因为我们一直低调推进。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接下来Rokid乐奇在传统眼镜领域的声音会越来越大,不论是我们自己发声,还是与伙伴一起发声,都会持续加强。

问:您认为AI眼镜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突破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是一种拍摄工具还是生活助手,还是一个社交入口?

祝铭明:有一点已经非常确定:用户的拍照欲望显著提升。我们上线融合拍照、截屏拍照后,用户日均分享量一下增长了约3~4倍,比原先每天100~200条的分享,直接涨到1000条左右。今天我们又上线了视频融合、录屏拍照,我也非常期待它会带来怎样的增长。从趋势来看,这些变化都在预料之中,但规模比我们想得更大。

另外,我个人已经很少再打开传统搜索了,眼镜正在取代搜索行为。看到什么内容不懂,第一反应就是直接问它;遇到英文也直接用它翻译,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使用习惯。AI在这一领域带来的颠覆性非常明显。

当然,当前设备能力还是有限,比如不能全彩显示、不能看电影、不能看图,所以我们会在现有能力范围内把体验打磨到极致。有些功能是“低频刚需”,例如翻译和题词,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一旦需要就非常重要。而未来最大的变化是:你不再需要举着手机拍照,一副眼镜就能完成所有事情。

问:迭代的时候是不是有取舍?因为大家都会提需求,有好评、差评出现,所以,请问祝铭明如何做取舍?怎么评估这个东西?

祝铭明:这个问题确实是Rokid乐奇内部最难的部分。如果你们能参加我们的产品周会就会知道,在有限资源下做取舍,是团队讨论最激烈、也最头疼的环节。大家的需求往往都有道理,但不可能全部同时推进,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把所有观点摊开、充分PK,再在取舍中做出当下最优的决定。

有些功能你们会看到很快就迭代上线,那是因为它的价值、可行性和紧急度都更高;而有些需求迟迟没做,并不是不重视,而是需要排优先级、看资源投入,也要判断是不是现在就该做。

简单说,我们非常认真对待每一条用户反馈,只是节奏不同,轻重缓急不同,但最终都会朝着变得更好的方向前进。

问:目前产品采用绿色显示,饱和度和色温有明确取向,同时拍照时镜片上会出现明显的方框。请问这些设计是基于什么考虑?未来是否会优化?作为近视手术用户,我对佩戴舒适度比较敏感。现在眼镜虽然已经很轻,但仍会有压鼻梁、压耳朵的情况。未来在轻量化、无感化甚至更隐形的方向,会不会有进一步的设计演进?

祝铭明:先分享一个佩戴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亚洲人来说,30g以内属于无感佩戴,传统眼镜一般在20g左右,极轻的甚至只有十几克;55g以内属于舒适佩戴,虽然能感觉到重量,但不会明显不适;而55g–75g属于“适应佩戴”区,长时间佩戴不太推荐。Rokid乐奇目前的重量是49g,已经接近极限,未来目标是把整机进一步降到45g以内,别看只差几克,实际佩戴体验差别非常大。

关于绿色显示,这是现阶段技术与健康因素共同决定的选择。Micro-display最成熟的发光方案是绿光;蓝光和红光都不适合长期直视,会对眼睛有伤害,因此只能选单色绿光,它既安全又具备成熟度和成本优势。

Rokid乐奇的下一步目标很明确:做到“45g以内+全彩显示”。

再往后,我们希望在保持类似重量、售价和续航的前提下,甚至能让眼镜支持720p级别的观影体验。这需要一点时间,但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关于生态

问:这几年在内容端有了哪些重要的突破和提升呢?团队是怎样规划生态建设的?我们看到和支付宝、京东都有很多合作,未来将考虑和哪些品牌有更加深入的合作推动?智能眼镜还有哪些方面的技术和应用可以挖掘?

祝铭明:我们团队一直积累的是软硬两条腿同步走,无论是硬件、光学、材料、结构以及各方面,都是非常扎实的。软件上,刚才讲了差不多有2万名开发者、将近5000家企业在围绕Rokid乐奇进行开发,应该是目前为止AI眼镜最大的生态开发伙伴。不久以后,我们也会上APP store。

关于合作伙伴,我们这次不仅与京东、高德、支付宝、航旅管家等平台合作,还会与腾讯、字节等更大生态做深度对接;AI模型上我们与通义千问、DeepSeek、豆包、智谱都保持合作。京东“拍照搜同款,加入购物车”已经上线,之后还会推出直播功能,用户可以直接戴着眼镜开播,至于最先在哪个平台上线,现在还要保密,但一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平台。

问:明年有没有更多关于生态的里程碑动作?

祝铭明:我先透露一个消息:明年我们给开发者竞赛的预算会提升到1000万元。对于很多小团队来说,只要专心把一两个应用做好,获得奖励基本就能支撑团队发展,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另外,我们非常鼓励第三方参与生态共建。今天发布会上的纪念品,有些就是第三方开发者做的,我们也支持他们继续生产与销售。马上会上线的一款智能戒指,也是深圳一家小公司开发的。一方面,如果比较便宜的话或者我们负担得起,我们会采购一些送给用户;另一方面我们会推荐给大家。

关于竞争

问:如何看待明年AI眼镜行业相关的竞争?如何更加踏实地把产品做出相对稳健的步伐,更大地扩展市场?

祝铭明:是的,我们对大公司一直保持敬畏,它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还在观察或小规模试水,所以竞争绝不会轻松。但Rokid乐奇的优势在于,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把全部赌注压在这一条赛道上,因此必须全力以赴。

从年初破圈以来,你们也能看到我们的节奏:持续高调发布、频繁迭代、快速更新,用户能明显感受到产品体验的进步。这依然是我们最强的竞争力。未来我们会在生态建设、开放能力、迭代速度、产品体验以及开发者社区上保持高频动作,没有捷径,就是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

问:我们了解到11月份一些供应商,像高德和阿里的夸克也推出了AI眼镜,今天上午百度也推出了AI的眼镜产品,你们如何保持增速和份额?Rokid乐奇的护城河是什么?希望您具体分享一下。

祝铭明:关于大公司的入局,我的判断还是一致的:他们现在更多是在试水阶段,还没有真正all in。所以我们当然要敬畏大公司,但短期竞争压力不会太大。Rokid乐奇目前在这个赛道的投入密度仍然是行业最高的,如果明年我们真做到百万台,竞争格局才会进入真正的“高烈度”阶段,那才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而不是现在。

至于竞争优势,我认为最大的护城河在OS与生态的开放性。国内几乎没有团队能在系统、生态的广度和开放度上与我们竞争。大公司往往有自己的生态包袱,反而不容易与外部伙伴全面打通;而我们可以同时接入通义千问、DeepSeek、豆包、智谱等多家大模型,也能同时合作支付宝、未来其他支付体系,购物上接京东,功能层面完全开放。

这意味着在未来两三年,创业公司的灵活度反而更强,能够快速与各类生态伙伴共创更多应用场景。

关于供应链

问:刚刚您提到接下来的销量预测,我们也想了解产能和供应链。

祝铭明:坦白讲,今年我们在产能判断上出现了明显误判。年初内部对全年出货量的预测是10万到15万台,以行业历史来看,这已经是很不错的规模,但实际需求远超预期,大量订单不得不顺延到明年交付。这对行业是利好,却给我们敲响警钟。

不过9月产能告急之后,我们与上下游伙伴迅速完成了节奏重构,包括备货计划、产线扩容、工厂扩品等。目前大家已经能看到变化:从双11开始我们基本能够现货供应。预计到今年12月、明年1月,整个供应链体系将具备百万台级别的交付可能性。

我也向合作伙伴承诺,未来尽量只卖现货、不卖期货。这对供应链来说非常不容易,他们几乎没有休息,为了跟上产能,连国庆都在加班。在这里也特别感谢所有的合作工厂和伙伴,他们的投入让我们今年的供应能力得到极大改善。

问:您认为线下渠道会一直存在吗?因为现在互联网购物的潮流已经非常明显了,眼镜还涉及屈光,但验光这一步能更节省、更便捷的话,会不会线下转到线上?

祝铭明:我觉得这是线下的一次大机会。AI眼镜是为数不多传统光学和半导体光学结合共同往前推进的产业,双方都会受益,当然会改变一些做法,比如对验光,我相信线下体验也非常多。告诉你一个数字,从卖货的角度,线下产品的退货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里有线下销售的小伙伴,因为新产品需要体验,我知道有大头版、小头版,但戴在我头上是不是舒适,真的需要有人在线下佩戴感受,所以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替你们回答。

关于未来

问:三五年的预期大概是多少?

祝铭明:明年Rokid乐奇预期是100万台,后年应该是翻2倍,200万台到300万台。大后年应该是破千万台

问:您认为五到十年以后,AI眼镜是怎样的形态?

祝铭明:其实这件事不用等五到十年。我之前提出“五年、最晚十年手机会被眼镜取代”,被不少人批评夸大。但上周Elon Musk说“五年内手机将被眼镜替代”时,大家却一致叫好——说明观点是否被接受,有时取决于谁说,而不是说什么(笑)。

但我还是坚持我的判断:三到五年内,会出现一次巨大的交互迁移。今天,手机仍是主端,眼镜只是围绕手机去做功能补充;但三五年后,手机依然存在,却会变成通信、计算、存储的后台设备,而真正的交互主体会变成眼镜。

我们不是只在做预测,而是希望成为推动这种变化发生的参与者之一。

问:有没有想过未来甚至会发展演化到更隐形的状态?

祝铭明:物理规律暂时无法规避,今天电池、光学、线路、材料之类的东西很难做到,短期内还是把有框眼镜做得更舒适、更漂亮,是我们更能做的。我可以跟你们讲,这是我一家之言,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是看不见隐形眼镜,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放到眼睛里,就是盲人的眼球可以取代,有机会可以放进去。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