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喜茶、奈雪、瑞幸们扎堆布局,它的“年轻化”密码藏不住了……
中国饮品快报| 2025-11-18 15:34:40
茶饮,黑茶,新茶饮

作者/陆陆

编辑/三月

出品/中国饮品快报

新茶饮一年一变,今年秋冬的用茶思路又有变化?

喜茶的碎银子系列引爆社交圈,奈雪的茶推出生可可黑茶新品,瑞幸咖啡更是以咸奶茶切入细分市场。

从社交平台持续升温的话题热度,到茶饮品牌密集上新的菜单清单就能发现,曾经盘踞传统茶桌的黑茶,正成为头部品牌的“必争赛道”。

而在这场“老茶新做”的热潮,让黑茶彻底跳出“小众圈层”,成为改写秋冬茶饮格局的关键力量。为何这些嗅觉敏锐的头部品牌,会集体押注这支看似“老派”的茶品?

01

黑茶越发年轻化

黑茶是后发酵茶的代表,作为六大茶系类之一,它氧化程度高达80%-98%,因原料粗老、堆积发酵时间长,叶色油黑或黑褐而得名。

其风味极具辨识度,干茶自带陈香、菌香或淡淡的松香,冲泡后汤色橙红透亮,入口醇厚绵滑,初尝有温润的甜感,后续滋味层次渐显,尾段回甘持久,部分品类还带有酒酿馒头般的米香质感,越泡越有韵味。


黑茶(图源网络)

在养生价值上,黑茶堪称“秋冬养生利器”。

因经过独特渥堆发酵工艺,茶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不仅能助消化、降血脂、抗氧化。更重要的是,其茶性温和,能暖胃护胃、驱散寒气,完美适配秋冬季节的身体需求,这也是其在初秋迅速走红的核心底气之一。

另外,黑茶“越陈越香”的特性,让它兼具饮用价值与收藏价值,增添了独特的消费吸引力。

黑茶的流行,率先由瓶装茶饮赛道撕开缺口,其中东方树叶青柑普洱的持续热销,成为黑茶“破圈”的关键推手。

作为瓶装茶领域的标杆产品,东方树叶青柑普洱以云南普洱为基底,融入广东新会柑皮,将黑茶的醇厚陈香与柑皮的清新果香相融合,打造出“入口甘润、尾调回甘”的清爽口感,既保留了黑茶的本味精髓,又降低了传统黑茶的品鉴门槛。

这款产品的成功,精准踩中了年轻消费者对“健康+便捷”的双重需求,上市多年仍稳居瓶装茶销量前列。

而新茶饮品牌们的积极布局,也让黑茶以更丰富的形态走进年轻群体视野。


喜茶“酱香白脱碎银子”

喜茶作为头部品牌深度布局黑茶赛道,创新推出碎银子系列。

其创意单品“酱香白脱碎银子”,就以云南熟普洱与红河州糯米香叶定制拼配,打造糯香突出、茶汤醇厚顺滑的碎银子糯香普洱基底,融合白脱黄油牛乳与特调咸酪风味,更搭配云南甜酱油调制的“酱香云顶”与海苔碎,咸甜交织、层次立体,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创意爆款。


奈雪“生可可·黑茶”系列

奈雪的茶推出“生可可·黑茶”系列,采用云南熟普与四川雅安藏茶拼配茶底,打造“生可可融雪米布布”和“糯香融雪”两款新品。

网友评价:“可可的浓醇和黑茶的温润太搭了,喝着不腻还暖胃,秋冬续命全靠它”“第一次喝黑茶做的奶茶,回甘绝了,比普通奶茶更有韵味”……

霸王茶姬的“去云南玫瑰普洱”结合沉香普洱、墨红玫瑰与牛乳,是不少网友心中颜值与风味双优爆款。

瑞幸咖啡则创新推出锡林郭勒咸奶茶,以黑茶为底,搭配鲜奶与炒米,还原传统咸香,主打天然纯粹。


左-霸王茶姬“去云南玫瑰普洱”,右-瑞幸“锡林郭勒咸奶茶”以黑茶为底

真茶屋推出“咸酪赤壁青砖”“可可赤壁青砖”“柠檬赤壁砖茶”,特别选用赤壁千年青砖茶,打着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

另外,古茗、阿嬷手作、1点点、另茶、淡马茶坊等品牌在黑茶的应用上也各展所长,或拼配荞麦、玫瑰,或加入黄油,黑糖等,持续拓展黑茶的风味边界。


左-真茶屋“赤壁砖茶”系列,右-古茗“普洱云酪黑荞”

02

从“小众”到“破圈”,

黑茶还能更“红”?

其实不难发现,黑茶在茶饮圈中的应用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逻辑。

以云南普洱、四川雅安藏茶、广西六堡茶、赤壁青砖茶等品种为主导,通过与花果、谷物香气进行拼配,使得茶底风味更加适口,且具有更强的记忆点。

在应用方式上,黑茶特别强调“满足感”和“浓郁感”,尤其是搭配芝士奶盖、黄油乳等浓郁调味元素时,既能中和黑茶本身的厚重感,还能提升饮品的适口性。


阿嬷手作用的“六堡茶”属于黑茶类

然而,黑茶之所以能在秋冬季节迅速走红,背后蕴藏着多重因素。

一方面,近年来消费者对饮品的偏好从清淡转向浓郁醇厚,黑茶自带的厚重滋味和丰富层次,恰好迎合了大众对“重风味”的味蕾追求,成为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理想选择。

另一方面,黑茶作为后发酵茶,其温和的茶性契合秋冬季节暖胃驱寒的需求,而其独特的产地优势、复杂的渥堆发酵工艺,以及“越陈越香”的收藏属性,不仅赋予了产品高端价值感,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故事载体,进一步增强了消费吸引力。


淡马茶坊使用藏地黑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黑茶的破圈之路仍面临一些挑战。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品仍集中在“茶+奶”的搭配上,对牛乳、咸酪等配料的依赖性较强。此外,黑茶本身较为厚重的风味,也限制了其受众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为重要的是,黑茶原料的品质参差不齐,标准化难度较大,这些都制约着黑茶在更广阔市场的发展。

随着秋冬渐深,黑茶的热度仍在持续。然而,季节转换后,这股黑茶热潮是会随之消退,还是能够沉淀为茶饮市场的常驻品类?

黑茶能否突破“重茶+浓奶”的固有框架,开发出更多样的产品形态?

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黑茶又该如何找到平衡?

或许,这些问题,既是黑茶持续“破圈”的阻碍,也是下一个创新的突破口。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