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thy
出品/青眼
继今年6月,Kenvue科赴被传出有意出售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部门旗下包括可伶可俐、城野医生等在内的约6个品牌后,近日,又有外媒报道称,“科赴正在考虑出售或分拆表现不佳的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
对此,青眼第一时间向科赴中国方面求证并通过邮件向科赴总部进行问询,前者表示未收到总部的回应;后者截至发稿,未有回复。
拟出售或分拆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
估值超400亿元
根据外媒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科赴正在推进业务优化调整,其战略评估委员会考虑了一系列广泛选项,包括出售或分拆表现不佳的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原因是该部门的业绩一直表现不佳。报道称,“以露得清为例,其一直难以赢得Z世代消费者青睐,市场份额被欧莱雅集团旗下的适乐肤等竞争对手抢占。2021年,适乐肤已取代露得清成为皮肤科医生推荐最多的护肤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据外媒报道,尽管科赴的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营收下滑明显,但分析师测算其估值仍可达到60亿至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8亿元-641亿元)。此外,还有消息称,“已有投资方对露得清和艾惟诺感兴趣,部分投资方还为露得清等品牌制定了转型计划,但目前科赴仅愿意剥离该部门中的非核心品牌”。
报道称,“出售或分拆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一方面可使科赴将业务重心重新聚焦于核心的非处方药(OTC)与医疗健康业务;另一方面,在当前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此举也能为公司盘活资金”。
众所周知,科赴原本是由强生集团分拆消费品业务后,而独立运营的消费者健康公司,并于2023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科赴的业务包括个人护理、基础健康、皮肤健康与美容三大板块,共拥有近40个品牌。
根据科赴官网信息显示,此次可能被出售或分拆的皮肤健康与美容板块旗下共有11个品牌,包含了护肤品牌露得清、城野医生、可伶可俐、NEOSTRATA(芯丝翠)、强生成人;个护/洗护品牌OGX、Lubriderm(露比黎登)、Rogaine/Regaine(同一品牌,在亚洲称Regaine培健,在美洲市场称Rogaine)、Maui Moisture、MARSEILLAIS(小马塞人);儿童护肤品牌艾惟诺。
目前,在上述11个品牌中,诸如露得清、城野医生、可伶可俐、芯丝翠、培健、艾惟诺等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艾惟诺抖音官方旗舰店曾在去年双11期间,位列婴童用品类目销售TOP3;而城野医生旗下VC 377精华液也曾是红极一时的畅销产品。
如果此次科赴选择分拆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也就意味着,上述一众品牌将完全独立,组成一家更“纯粹”的美妆企业。
业绩长期承压,销售占比最低
事实上,正如上文所述,科赴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之所以会被列为可能出售/分拆的对象,其核心原因即在于该部门的业绩表现长期不尽人意。
青眼梳理科赴独立以来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的业绩情况发现,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该部门的表现就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并创下连续5个单季度(2023年第三季度至2024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下滑的纪录。
不过,该部门在2024年第四季度录得了1%的微小增长。然而,很快又在今年第一、第二季度出现了连续下滑。并且,今年第一季度,科赴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下滑比例高达7.3%,仅次于2023年第四季度8%的下滑幅度。
总的来看,在科赴独立后披露的9个单季度的财报中,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就有7个季度录得了净销售额的同比下滑。
此外,从科赴整体的业务来看,其自独立以来,也出现高开低走的局面。在2023年第二季度到2024年的第一季度的前4个季度中,该公司还保持着净销售额的同比增长。然而,自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该公司的净销售额就出现了连续5个季度的同比下滑。
具体就今年上半年而言,科赴的净销售额为544.51亿元,同比下降了4%。其中,皮肤健康与美容的净销售额为76.08亿元,同比下降比例为5.6%,该部门的销售占比为27.59%,系科赴旗下三大业务板块中销售占比最小的部门。另外两个业务板块的销售占比分别为40.51%(个人护理部门)和31.9%(基础健康部门)。
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板块在科赴公司的业绩体量占比最小;另一方面,该部门多个季度均录得业绩下滑,且在今年上半年净销售额下滑的比例,还超过了公司整体业绩的下滑幅度,显然是“拖了后腿”。因此,科赴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板块及旗下品牌接连被传出被出售/分拆的消息,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美妆十强榜单中,科赴以312.59亿元的销售额排在第7位。若该公司整体出售或分拆皮肤健康与美容部门,则不论以该部门业绩计,还是以科赴剩下的美妆业务计,均难以进入全球美妆十强榜单。
剥离业绩不佳的业务已成常态
事实上,近年来,科赴一直面临着业绩承压和组织架构精简等一系列挑战。譬如,去年4月,科赴宣布关闭露得清洛杉矶办事处,缩减该品牌规模,以聚焦核心产品线;今年5月,该公司又宣布裁员约1000人,计划至2026年每年节省3.5亿美元税前成本。
与此同时,正如此次外媒所披露的,科赴还正在考虑更深层的业务架构调整。今年7月,科赴官宣现任董事Kirk Perry为临时CEO时,就曾公告中透露,已启动对战略替代方案的全面审查。其中包括“特别成立了战略审查委员会来监督审查进程,并聘请知名咨询机构Centerview Partners和麦肯锡担任顾问”。
此外,科赴还强调,“我们正在考虑一系列潜在替代方案,包括精简产品组合和优化运营模式等举措”。也就是说,科赴早已将出售/分拆品牌或业务放在了“备选方案”之中。
不过,在全球美妆市场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科赴所遇到的困境也并非孤例。
就在前日,联合利华官网即发布公告称,旗下Kate Somerville凯诗薇品牌将出售给Rare Beauty Brands。据悉,此次出售范围包含凯诗薇的护肤、身体护理产品线,以及品牌旗下位于洛杉矶梅尔罗斯广场的实体诊所。据联合利华公告披露,其出售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目前正等待监管部门的最终批准。
一周前,科蒂集团也正式发布公告称,已启动对其大众彩妆业务及巴西业务的战略评估,将全面探讨包括合作、资产剥离与分拆在内的各种可能性。科蒂在公告中指出,“为最大化增长前景与协同效应,将推动其高端美容部门与大众美容香氛业务进行更紧密整合”。目前,这两大板块合计占据集团销售额的69%。
科蒂表示,评估将审视包括合作、资产剥离、分拆等在内的全方位战略选项,旨在最大化长期价值并强化资产负债表。这也就意味着,科蒂旗下大众彩妆业务及巴西业务或可能被打包出售。
据悉,科蒂旗下大众彩妆业务及巴西业务包括了Max Factor(蜜丝佛陀)、CoverGirl(封面女郎)、凯莉美妆(Kylie Cosmetics)、Rimmel(芮谜)、Sally Hansen(莎莉汉森)等彩妆品牌。而该业务可能被出售的原因也同样系业绩不佳。根据科蒂财报显示,在2025财年(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公司旗下大众美妆部门净收入同比下跌8%。具体来看,该部门已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净收入下滑,且在2025财年第四季度的跌幅更是扩大至12%。
可以看到的是,仅在一周时间内,就接连有3个国际美妆十强企业宣布或传出卖子、出售/分拆业务的消息。而更早之前,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也均有过出售或关停表现不佳的品牌的情况。
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之下,全球美妆企业十强的排名必然也将出现不小的变化,谁能继续留下?谁又将挺进前列?还犹未可知。
显然,“断臂求生”已成为国际美妆巨头的常态化操作,全球美妆变革之剧烈也可见一斑。它们正是以这种快速剥离方式业绩不佳的品牌/业务的方式,来寻求企业确定性的增长。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