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喜茶又推新品类,把特调风吹进茶饮
李彦| 2025-08-29 18:00:00
喜茶,茶饮,新品

作者/李彦

编辑/木鱼

出品/茶咖观察

近日,新茶饮行业陆续发布半年报。整体看,头部的茶企仍能保持增势,但中腰部品牌过的并不顺利。据壹览商业统计,2025上半年,26个新茶饮品牌门店规模整体增长0.74%,近乎停滞。受外卖大战影响,消费者对一杯茶饮的预期价位还在下降。

不少茶饮品牌为了寻找新增长,纷纷跨界做轻食、早餐、酸奶等业务,产品矩阵越来越分散,“茶”这一原本的核心价值反而在喧嚣的赛道里逐渐被稀释。

反观整个饮品行业,一股“特调”风潮正兴起。从酒吧里的鸡尾酒,到精品咖啡店的创意拼配,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具差异化、体验感与品质感的饮品。

在上海、杭州等城市,越来越多的小众咖啡馆和茶馆将“特调”作为招牌。有人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体验:“随手在地图上找到一间咖啡馆,被水果特调美式吸引。点了红心芭乐美式,咖啡的醇厚和果香的清甜竟意外和谐,连泡泡都好吃,喝完还觉得脑海里有音符跳动。”在小红书,“万物皆可特调”成为流行话题,私人特调教程层出不穷。甚至连王老吉这样的传统品牌,也开始尝试与咖啡品牌做特调联名。

特调不再只是酒或咖啡的专属,而是年轻人理解饮品、表达个性的全新方式。就在这一趋势下,喜茶率先打出“特调”新品类,于近期推出「茶特调」系列。

年轻人需要一杯特调

“特调”这个词最早来自酒吧文化。调酒师会以某一种酒为主角,再加入果汁、香料、糖浆等不同元素,让这杯酒拥有更丰富的层次和新的口感。

后来,这种逻辑被咖啡行业继承。世界咖啡师大赛(WBC)里有一个项目就叫Signature Drink,中文常被翻译成“特调咖啡”。顾名思义,这是一杯能代表咖啡师风格的作品:以浓缩或手冲为核心,再融入果汁、酒精或奶泡的处理,创造出让人“一口就能记住”的体验。

好的特调咖啡有三个特点:香气清晰、风味有层次、回味绵长,同时不会掩盖咖啡的主体。比如柚子美式,把豆子原本的果酸放大;桂花Dirty,则在醇厚浓缩中加上一抹清甜花香。这些风味设计让人喝起来直观易懂,不需要繁琐的品鉴,就能感受到与众不同。

为什么特调会流行?在酒饮世界,它是社交的符号,代表个性与新奇;在咖啡行业,它成了精品小店突围的利器。相比大连锁靠规模卖稳定口味,小店用一杯富有创意的特调,迅速抓住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满足他们对差异化和体验感的追求。

这种逻辑在茶饮领域同样适用,年轻人会一直期待喝到更精致的风味、更独特的组合。茶本身就有香气、回甘和丰富的变化,用“特调”的方式来重新表达茶,不仅能放大它的个性,也能赋予茶饮更多层次。


在这股趋势之中,喜茶率先行动,尝试把“茶特调”打造为一个新品类。与小店的尝鲜不同,喜茶希望以自身的研发和供应链能力,把特调逻辑真正带入茶饮。

「特调」,以茶为主角

今年8 月,喜茶正式推出全新品类「茶特调」,据悉,首款产品「芭乐雪毫茉王」一经上市,即占据了全国门店销量榜首。它选用喜茶自研定制的九窨雪毫茉王作为茶底,再叠加鲜榨芭乐果汁与牛乳调和。顶部覆盖的芭乐云顶质感绵密,增加了层次和观感,使整杯饮品既饱满又轻盈。


紧随其后,「黄皮九窨茉王」上线喜茶·茶坊部分门店。这款产品延续九窨雪毫茉王的清爽甘醇,却在风味上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黄皮与苹果的双重果汁带来明亮的酸甜感,而最后淋上的抹茶茶汤,则为饮品增添一抹轻微的清苦与回甘。


精品咖啡中的“特调”往往以浓缩或手冲为核心,再叠加果汁、酒精或奶泡,强调的是咖啡的主体不被掩盖,而通过结构化设计获得层次感。喜茶的「茶特调」有着同样的思路,但与咖啡不同的是,茶底本身具备的花香、回甘与多样产区等特性,在与果乳等元素的搭配融合中反而容易失去焦点。

喜茶两款「茶特调」新品的共性在于,均凸显了“茶”作为主角的研发逻辑。与市面上流行的“堆料式”果茶或奶茶不同,喜茶在「茶特调」中选择以高品质茶底为风味核心,再通过果汁或乳品等元素拼配放大茶的表现力。

能够以茶为核心进行研发的背后,是喜茶多年来在茶底领域的积累。从经典的金凤、绿妍、嫣红到四季春等,后来又陆续引入奇兰、鸭屎香单丛、铁观音等超40 款传统名优茶。

这些茶基底都有着喜茶深度介入后的严格工艺标准。按照喜茶的介绍,九窨雪毫茉王以“50%芽头、50%一芽一叶”的采摘与用料标准,每斤茶需要加入5500 朵重瓣茉莉花窨制九次,这一窨制次数超过了常规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在此标准下,茶底香气和口感特征才更为稳定,也因此在与果汁、乳品或抹茶的拼配中仍能保持清晰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喜茶还在新品中引入了茶底浓度和种类的客制化选择。消费者不仅可以在“轻茶”和“浓茶”之间自由选择,还能在九窨雪毫茉王和绿妍等不同茶底之间切换。

整体来看,目前喜茶的「茶特调」产品中由茶底提供骨架,有果汁与乳品负责调性,也有抹茶收束余韵,就连在消费者侧,也把茶的体验选择交由对方,每一个元素都在围绕“让茶更突出”而设计。

喜茶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喜茶推出「茶特调」,延续了其一贯的创新基因。

去年,喜茶的「超级植物茶」成现象级品类,引领全行业刮起了果蔬茶的风。进入今年,喜茶仍在不断拓展产品的差异化边界,其中可以看到:

3 月,喜茶推出「龙井·芝士糯糯」,以定制的雪芽荞麦龙井作为茶底,焕新传统龙井的饮用方式,并一度在下架后因消费者呼声再次回归;4 月上线英德红茶系列,将这一岭南经典茶种带入新茶饮;5 月,喜茶先后推出「江边里·芝芝柑普」与首款咸乳茶「芝士咸酪藏茶」,分别推动柑普茶与藏茶进入更广阔的市场;7 月,以“三倍厚抹”为代表的抹茶系列因为Lisa在全球引发一抹消费热潮。


围绕“茶”这一元素,喜茶做出的探索呈现出这几个特征:

首先,始终紧扣“茶”这一核心,不论是柑普、龙井,还是藏茶与抹茶,背后的逻辑都是让茶在现代饮品中获得新的表达方式,也是对消费者重新感知茶本味的再探索。

其次,喜茶在研发中大胆探索了更多区域的茶原料。青柑普洱、英德红茶、藏茶,背后都有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喜茶将这些原料带入全国市场,不仅是口味层面的创新,也在推动区域茶文化的普适性拓展。

最后,在产品结构与体验层面,喜茶不断尝试突破。从芝士糯糯的质构实验,到咸乳茶的茶乳重组,再到「茶特调」的出现,不同产品的研发逻辑践行了喜茶对差异化的坚持。

整体来看,喜茶的研发路径并非依赖单一爆款,而是通过“茶本位”的长期路线,将不同产地、不同文化、不同结构的探索串联起来。

从超级植物茶开启果蔬与茶的结合,到春季的龙井系列让传统名优茶焕新,再到藏地系列的地域灵感和抹茶风潮的引领,直至最新推出的「茶特调」,喜茶以茶为核心,逐步搭建起一个多维度差异化的品类矩阵。而依托全国门店网络,这些更年轻化、新形态的「茶」,又能被快速规模化,从小众趋势转化为大众选择,让“茶”重新站回饮品的舞台中心,并为新茶饮行业提供新的产品可能性。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