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thy
出品/青眼
欧莱雅集团又双叒叕传裁员了。
继此前欧莱雅集团否认香港分部裁员90%后,昨日(7月8日),有香港媒体报道称,“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将与中国内地合并,并裁员超200人”。
对此,青眼第一时间联系欧莱雅中国和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进行求证,前者称,“数字不实”,但并未否认裁员事实。截至发稿,后者暂未回复。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全球美妆十强企业中,已至少有6家企业传出/宣布了裁员消息。全球美妆市场之艰难,可见一斑。
多次被传裁员
欧莱雅集团均回复“数字不实”
根据港媒报道,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6月底向员工公布,将与内地分部合并,并由此将进行人员裁减。一位不愿具名的被裁员工向该媒体透露,“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超200名员工将被裁,(这些被裁员工)将于今年9月底离职,仅留有少量在前线沟通的员工,以维持基本运营。”
同时,上述员工还向媒体表示,公司向来作风“慷慨”,“估计离职安排会不错”。此外,该员工还强调,“公司是在赚钱情况下裁员”。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成立于1983年,目前已运营42年,去除前线销售人员外,有约300名员工。若传言属实,则意味着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或将有超2/3的员工被裁。
对此,欧莱雅中国对青眼回应称“数字不实”,但并未直接否认裁员事实;而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则截至发稿暂未回应。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本月内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第二次传出裁员消息。月初,曾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欧莱雅集团将在香港裁员90%”。不过,对此传言,欧莱雅中国曾在7月2日回应称“有关消息失实”,并表示,“为充分应对日渐融合的区域市场生态和不断变化的消费模式,我们正在转型并构建全新的运营模式,推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组织架构间更强的协同效应和互利共赢。新架构将结合两个市场的优势,包括中国香港在零售领域的经验和中国内地在数字和电商领域的实力,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两个市场,尤其是大湾区消费者。”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也曾传出裁员的消息。彼时有报道称,“欧莱雅集团香港品牌部约60名员工被裁,并要求即日离职”。公司当时的解释为,消费者购物习惯转向线上,部分职位已不符合未来发展需求。
事实上,近一年来,这个全球美妆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已多次传出裁员消息。除欧莱雅集团香港分部外,去年12月以及今年4月,欧莱雅集团大众化妆品部门以及欧莱雅集团旅游零售部门也分别传出过裁员消息,且称旅游零售部门的裁员比例或高达50%。
不过,对于大众化妆品部门裁员的消息,欧莱雅集团并未作出公开回应。而对于旅游零售部门裁员50%的消息,欧莱雅中国方面则曾回应称,“报道中提及受影响员工的比例有误”,并表示,“欧莱雅集团旅游零售业务正积极推进转型,旨在加速业务增长,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市场领导地位,并为消费者构建更敏捷、高效的服务体系”。
增速变缓,中国区业绩下滑
虽然,对于旅游零售部门和香港分部的裁员消息,欧莱雅集团均回应“(裁员)数字/比例不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背后反映了这家美妆巨头的经营承压之痛。
可以看到的是,业绩增速放缓或已成为欧莱雅集团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青眼梳理欧莱雅集团近5年财报发现,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该集团的销售额录得6.3%的同比下滑外,其余4个年份,欧莱雅集团一直保持着销售额同比增长的势态。
然而,欧莱雅集团销售额虽在近四年内一直保持增长,但增速却逐步放缓。可以看到,在2021年、2022年中,欧莱雅集团的销售额增速均在15%以上,但自2023年开始,其增速就开始放缓到了10%以下,且持续放缓。
与此同时,曾经被视为高增长地区的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业绩下滑。欧莱雅集团财报表示,2024年,包括中国在内的欧莱雅集团北亚区营收同比下滑3.2%,中国市场营收也出现个位数下滑。而这也是欧莱雅中国业绩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详见青眼文章《首次!欧莱雅中国市场负增长》)
此外,今年一季度,欧莱雅集团的销售额增速也未超过5%。财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该集团销售额为985.79亿元,同比增长4.4%。
因此,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欧莱雅集团也开启了一系列的变革。除上文所述的“转型并构建全新的运营模式,推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组织架构间更强的协同效应和互利共赢”,以及“积极推进旅游零售业务转型”外,欧莱雅集团的另一“杀手锏”即是收购有潜力的品牌。
据青眼不完全梳理发现,自去年12月以来,欧莱雅集团已相继收购了韩国护肤品牌Dr.G蒂迩肌(归入大众化妆品部门)、专业护发品牌Color Wow(归入专业美发产品部),以及英国护肤品牌Medik8的多数股权(归入高档化妆品部门)。
此外,在今年2月,欧莱雅集团还收购了总部位于阿曼的奢侈香水品牌Amouage的少数股权。
可以看到,欧莱雅集团正在通过不断“买买买”夯实其在高端美妆、大众美妆、个护、香水等各个领域的布局。具体到中国市场,欧莱雅集团还实施了诸多举措,如提出“3S模型”,将苏州智能运营中心投入运营,关闭旗下彩妆品牌NYXPROMAKEUP天猫海外旗舰店、美即线上旗舰店等。
全球美妆十强,一半以上在裁员
事实上,在经济整体下行的当下,裁员早已不是稀罕事。据青眼不完全统计,全球美妆十强企业中,已至少有6家企业传出/宣布了裁员消息。
就在上月,宝洁即发布消息称,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000人,以应对需求放缓和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宝洁表示,“计划裁撤的7000个工作岗位全部集中在非制造岗位,约占公司全球非制造岗位的15%,约占全部员工数量的6.5%”。不过,宝洁裁员的具体国家或地区并未公布。
而科蒂则在今年4月宣布启动“All-in to Win”转型计划的下一阶段,旨在提高运营效率与规模效应,其中拟裁减约700个工作岗位。
今年2月,雅诗兰黛则是在其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宣布,将加快推进“利润恢复与增长计划(PRGP)”,其中包括裁员5800至7000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裁员规模被认为是雅诗兰黛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意在配合新任CEO推动集团重振销售。
此外,今年1月,也曾有外媒报道称,资生堂已于2024年12月关闭了旗下元宇宙项目并实施裁员,不过具体受影响的员工人数和职位暂未公布。而联合利华则早在去年就宣布称,计划削减7500个主要在办公室的岗位,截至目前,该集团已裁员6000人。
由此可见,仅美妆十强企业,计划裁员的数量就已超过2万人。除此之外,就美妆行业而言,香奈儿、陶氏化学、上海家化、丝芙兰等企业也均传出过裁员消息。
而就在昨日(7月8日),亚什兰(Ashland)公司也宣布,将关闭新泽西州帕林工厂并将其羟乙基纤维素(HEC)生产业务转移至他处,同时关闭新泽西州查塔姆工厂并将其微生物防护生产业务转移,旨在通过集中化生产提升效率与成本竞争力。
可以看到,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迷之下,裁员已成为美妆企业降本增效最直接的选择之一。然而裁员并不是提振业绩的 “万能钥匙”,若想在未来持续优化业绩,各企业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有效举措才行。
注:除财报截图与特殊说明外,文内货币均按今日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因汇率波动数据会有所差异。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