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被两会“点名”,预制菜要翻身?
餐企老板内参| 2024-03-08 14:47:27
餐饮,预制菜,新消费


出品/餐企老板内参

作者/张鳗鱼

编辑/雪糕

头图/壹览商业

01

预制菜成了两会热点话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争议不断的预制菜产业,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加速行业标准出台、审慎推行预制菜入校入社区、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等共性问题,成为提议重点与全民热议焦点。

先来看看今年两会上关于预制菜的那些提议:

>关于预制菜提前告知与消费者知情权保障机制

在今年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提议启动“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建立完善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机制。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认为:消费者对预制菜享有知情权,但预制菜欠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标准体系尚待完善。法律未明确规定商家使用预制菜需提前告知。

对于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应明确规定商家告知方式与告知内容。商家告知方式应完整,商家可通过店内公告菜单等载体主动告知消费者;当消费者询问时,服务员也应予以告知。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万立也提出,对于堂食而言,可采取多样化提前告知方式,如通过菜单、公示栏等明显方式提供预制菜品的相关信息,或根据预制菜和现做菜的成本差异实行区别定价等。对于外卖来说,商家应当主动在网页上标明预制菜情况。

>关于审慎推行预制菜,为预制菜入校加把“锁”

去年来一度引发全民观点对撞的“预制菜入校”问题,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被多次提议启动相关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来伊份总裁郁瑞芬认为:预制菜市场在高增长的同时,行业标准并不完善,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大趋势发展的情况下,建议预制菜产品只可以进入消费者有主动选择权的商品市场,而不得进入让消费者被动选择的市场,如学校食堂、职工食堂、养老院等。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也同样认为:在统一国标形成之前,建议审慎推行预制菜,尤其审慎对待预制菜进学校或社区,严把质量关。

其进一步表示,预制菜的迅猛扩张,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作为新兴事物,预制菜在某些领域和场合可以合理应用,但应避免泛滥。呼吁审慎推行预制菜,不希望因预制菜的泛滥致使传统饮食文化被边缘化。

>关于强化食安谣言整治力度,理性看待预制菜产业

自诞生起,预制菜身上就背负了种种误解与骂名,作为领域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对此表示痛心。

其认为,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以及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但刚刚起步的预制菜产业化遇到了诸多“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出现对其不科学、不客观的报道时,舆情走向没有回归理性,使得行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愈发加重。

针对这些问题,孙宝国建议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开展食品安全谣言专项整治行动,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把关。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强化各信息发布机构自我监管责任。尽快塑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02

进退两难的预制菜

能否靠“提议、新规”改变现状?

多角度的提议下,有人认为预制菜产业不够成熟,还需要拉长时间调研,应该审慎推行、避免泛滥;也有人认为预制菜相较于路边摊、卫生标准不达标的苍蝇馆更安全,应尽快出台统一标准,推行相关政策。

这背后,反馈出来的依然是当下预制菜产业陷入的两难境地。

从2022年开始,关于预制菜的两极化声音始终萦绕在侧。“抵制预制菜进校园”、“预制菜就是猪狗食”、“预制菜是发展必然趋势”……

这种情况在餐饮行业内部也同样存在。

一些餐厅公开反对预制菜,更直接用“拒绝预制菜”为筹码,来讨好顾客,现炒成为了最火的流量密码。这些餐厅会在门店外墙或店名上直接加入“只做现炒 没有预制菜”的字样,在推出的菜品和套餐里,也会明确标注(不做预制菜)。


对于这些餐饮老板来说,哪怕大家对“预制”两个字的理解不全然相同,哪怕割舍掉一部分经营效率与利润,也要最大限度避免“激怒”顾客。

但也有一些餐厅“光明正大”摆出预制菜,消费者不仅不骂,反而捧为心头好。比如最近多次出圈的米村拌饭,被不少网友发现门店外摆着成箱的“预制菜”,也有疑似后厨人员爆料,米村拌饭“除了鸡蛋和员工”,其他都是半成品。


不过,与此前“袁记预制水饺大妈表演秀”事件时的态度不同,针对“米村拌饭预制菜”的新闻,更多网友的态度是:本来就是快餐的价格,味道不错、量也大,干净就行了。

在骂声中卖爆的预制菜,出现口碑两级分化的情况,归根结底还在“定义模糊、理解不同”。

顾客高喊着的“拒绝预制菜”,其实更多想表达的是拒绝“料理包”预制菜,拒绝科技与狠活;但广义的预制菜,是“半成品”,包括一些日配的净菜、半加工菜,底层逻辑是“最大程度保留新鲜度”,同时提高效率,也提高食安标准。

而随着最近两年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越来越多跨行业巨头、知名企业家的入局,预制菜的口碑似乎正在慢慢被逆转了。

03

在骂声中卖爆的预制菜

“咸鱼翻身”只是时间问题

2023年2月13日,吹上风口的预制菜产业,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节点——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明确,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今年初,也有消息称,预制菜国标报送稿已经出炉,最快半年内出结果。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禁止添加防腐剂,同时必须冷链运输。

政策不断、关注增多,在此次全国两会落幕后,如此多的提议,到底能给预制菜行业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预制菜的大众消费口碑正在“咸鱼翻身”,异样的目光和“谁都来骂上两句”的情况也在一步步转好。理性看待、理解存在。

在今年年夜饭饭桌上,已经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消费者“带着预制菜回家”。不会做饭的年轻人表示,预制菜礼盒省时省力、方便快捷;曾经“抵制”的消费者们,也表示预制菜礼盒和想象中不同,吃过之后才发现价值感更高。


当然,消费端改变的背后,也同样意味着经营端需要立马跟上节奏,在国标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提升品质、完善经营规制。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开始清晰,降低产品的试错成本,提高爆品的孵化率,是经营端的成败关键。

在“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审慎推行预制菜,加速出台统一标准”、“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等提议的出现后,不难预测,预制菜产业已经走上了成熟之路。

不过,对于预制菜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来说,到底是堵还是疏,可能仍然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找到最终答案。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