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行业质变之年,房企如何穿越风暴?
财经无忌| 2022-04-07 15:20:47
房产商业房企

微信图片_20220407152608.png

来源/财经无忌

作者/无锈钵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曾说过:“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寥寥数语,道出了信用评级在当下市场中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投资者们对三大评级机构奉若神明,市场上没有经过它们认证的债券几乎无人问津。反过来说,那些得到评级机构认证的企业,也无疑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发展快车道”。
 
可以说,越是充满变化的市场里,信用评级的“门禁”价值就越发凸显。
 
这一点,早已由国内的地产行业为我们所证明。
 
图片

 
过去的几年里,房地产行业曾经迎来深度调整期,大批房企流动性风险加剧。
 
在部分房企暴雷的风险预警拉响后,相关评级机构也大规模下调中资房企评级。数据显示,已有多家房企主动撤销信用评级。
 
所幸,这一情况并未持续太久,伴随着当下政策和楼市的回暖,地产行业已经在逐步赢回市场的信任。
 
2022年一季度,中央各部委就房地产行业密集表态,释放强烈维稳信号。
 
除了财政部明确今年内不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两会也定调探索行业新发展模式,支持新市民等三类购房需求。
 
宏观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不断完善升级,让这一行业有望逐渐步入“良性循环”。
 
外部环境的稳定之下,行业内部,一场围绕企业信用评级的“保卫战”,也已经轰轰烈烈的打响。
 
年报集中发布的第一季度里,不少房企都在公告中,将“稳”字作为了未来的战略核心。
 
3月30日,碧桂园于线上召开业绩发布会里,碧桂园集团总裁及执行董事莫斌就不惜时间,再三强调“行稳致远”。
 
然而,战略端重视容易,实际产生效果,却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
 
众多房企“求稳”的声浪中,市场会对哪些品牌报以期待?
 
我们不妨先看几个案例。
 
首先是作为“国家队”一员的华润置地。过去一年里,在行业中一众房企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评级的环境中,华润置地是为数不多以良好的信用水平,得到评级机构持续认可的品牌。
 
在去年9月,惠誉确认华润置地“BBB+”长期发行人评级,展望“稳定”,而在今年2月17 日,穆迪亦确认华润置地的发行人评级为 “Baa1”,展望“稳定”。
 
另一边,同样收获一众评级机构认可的,还有业界公认“最安全民企”的龙湖。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境内外全投资级评级的民营房企,过去一年里,龙湖在信用表现方面继续领跑民营房企梯队,其中,惠誉、穆迪、标普分别保持BBB稳定、Baa2稳定、BBB稳定的全投资级评级,中诚信证评(AAA)、新世纪资信(AAA)均为稳定。
 
房企浮浮沉沉的浪潮中,上述企业为何能收获资本市场的青睐?
 
答案绕不开这些品牌在财务端的“自律”表现。
 
图片

 
结合过往的数据来看,营收庞大、盈利稳健、负债率低的企业,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以龙湖为例,财报数据显示,过去的2021年里,龙湖集团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900.9亿元,同比增长7.2%,且回款率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销售面积及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归属于股东的核心净利润224.4亿元,同比增长20.1%,兑现承诺。
 
穿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龙湖的成绩单,再一次证明了这一企业穿越风暴和浪潮的韧性。
 
客观来说,身处行业的波动之下,比起唱稳,要想真正行稳,殊为不易。
 
即便是早在6年前就预言了地产“白银时代”的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也不得不在前几天的业绩会现场,为利润下跌向股东公开致歉。
 
而纵观龙湖集团的前行轨迹,“自律”的财务表现,一直是企业对抗风浪的“压舱石”和“定心丸”。
 
首先是在土储端,穿越高杠杆扩张和宏观调控时代,不同的拿地氛围并没有影响龙湖,这一品牌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投资节奏。
 
正如龙湖集团CEO陈序平在业绩发布会中所强调的那样:
 
“我们很庆幸在过去几年没有盲目下沉、没有过多布局一些低能级城市,这些低能级城市因为它整体产业的原因,包括人口的流出,包括整个市场的供大于求,我们预判这些低能级城市在今年整个市场是很难恢复的。”
 
在此基础上,龙湖过去一年的土储布局,更多则是集中于高能级的城市区域,其中,长三角地区、华中地区、环渤海地区及华南地区的新增面积,分别占新增收购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的28.8%、26.6%、20.3%、14.4%及9.9%。约85%的房屋货量集中在这五大城市圈的核心价值区域,为净利润的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基础。
 
高质量的土地储备,为龙湖带来了稳健的销售额度和营业收入,同时也带来了稳定的债务结构。
 
在具体的债务细节方面,2021年,龙湖平均借贷成本4.14%,创历史新低。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64.7%、净负债率46.7%、现金短债比6.11倍。一系列指标均维持行业内的较高水准,连续六年“三道红线”指标保持“全绿”。
 
据睿和智库数据统计,在监管的“三道红线”上,市场上308家房地产企业中,超过2/3的房企未能满足监管要求,而龙湖是为数不多满足要求的民营上市公司
 
回望龙湖一直以来良好的信用评级,可以说,正是这种财务端的“自律表现”帮助企业赢得了市场的信任,而这一信任所带来的融资环境的优化,也在不断赋予房企更大的战略空间,保证企业在风浪交织中稳如泰山。
 
图片

 
当然,特殊时期,保障财务的稳健,只是企业平稳前行的前提条件,最终能否穿越风浪,除了稳健,更为关键的,还是要确定前行的方向。
 
正如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价值》所指出的:
 
“真正穿越周期的企业,往往做到了既看到眼下,时刻打算,又目光长远,不为一时一地而自乱阵脚。”
 
某种程度上,支撑那些优秀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是他们一直以来奉行的“长期主义”。
 
回望过去,从需求下降的白银时代,到宏观调控的“瘦身时代”,地产行业的确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然而,眺望未来,中国市场真的不需要房地产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虽然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到了40平方米,但是住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犹在,尤其是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刚改和改善的需求仍然突出,亟待房企承接。
 
其次,作为产业链最长、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行业之一,中国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地产行业潜能的挖掘。
 
从这个角度来说,属于地产头部企业的机遇依然存在,只是行业的发展方式,将告别过去的大水漫灌,逐渐走向精细化运营的良性循环。
 
而要实现这一切,除了要有非凡的战略视角,同样也要有破釜沉舟,拥抱未来的勇气。
 
正如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多次提到的那样:
 
“短期目标要让位于长期目标,这么多年来,龙湖从来没有为一个短目标去做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过往的数年里,除地产开发业务外,龙湖始终在逐渐加大投资性物业航道上的实践,实现商业投资、租赁住房、空间服务、房屋租售、房屋装修等航道业务协同发展。
 
财报数据验证了龙湖的战略眼光,在销售市场不确定加大的环境下,这些投资性物业为龙湖的营收和利润组成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数据显示,2021年龙湖实现物业投资业务不含税租金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37.5%。商场、租赁住房、其他收入的占比分别为77.3%、21.4%和1.3%。这之中,作为龙湖最赚钱业务之一的商业投资,在2021年共实现租金收入81.5亿元,同比增长40%。
 
据悉,2022年龙湖集团还将有13个重资产商场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城市亮相,同时还有5个以上的轻资产运营项目开业。
 
与此同时,2021年,同样也是龙湖租赁住房品牌“冠寓”的盈利元年,全年开业10.6万间,整体出租率为92.9%,其中开业超过六个月的项目出租率为94.3%。
 
近年来,尽管长租公寓短期遭到了暴雷冲击,但业务的长期价值仍然存在,这也是龙湖坚守这一赛道的重要原因。龙湖集团董事长陈序平在业绩会上透露,未来龙湖冠寓会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会聚焦近20个有发展空间、年轻人不断涌入的城市。
 
这也是为什么,展望未来时,他相信,在房住不炒的宏观形势下,龙湖集团凭借自身的经营稳健,将“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发展机遇”。
 
某种程度上讲,龙湖这一企业在风浪中所展示的“掌舵”哲学,也正是地产行业由粗犷的“野蛮生长阶段”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写照。
 
在这之上,伴随着市场整体的回暖,行业也期待着越来越多龙湖这样的企业出现,不断恢复市场和投资者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心。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