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三线城市不需要海底捞,但海外需要?
快消| 2022-07-13 11:01:23
海底捞餐饮海外


来源/快消

作者/李珂

人均消费高国内近一倍,海底捞试图将海外市场单独上市。

近日,火锅连锁店海底捞发布公告,正在考虑将旗下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以下简称:海超业务)以实物分派方式的分拆及登陆港交所。据外媒报道,有关分拆最快会在今年进行,目前正在与潜在顾问研究有关上市事宜,最快在数周内递交上市申请。

海底捞在公告中表示,超海业务主要集中于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以外地区,从事餐饮业务。海底捞董事会表示,分拆可使集团本身及超海在其各自业务经营范围内获得更好的发展,并能在独立上市平台上产生未来的增值收益。

据官网数据显示,海底捞截至去年年底,在全球合共开设1443间直营餐厅,当中114家(亚洲92家,北美洲16家,欧洲、大洋洲各3家)位于中国大陆之外的市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这部分业务在去年占公司总收入的7%。

此外,海底捞还表示,旗下海外(大中华区之外的市场)业务收入在疫情爆发前有不错增长。虽然,随着2020年疫情爆发,海外业务贡献收入出现下滑,但已于2021年开始开始复苏。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国大陆以外地区门店营收分别为22.74亿元、22.26亿元及27.22亿元,占比分别为8.9%、8.1%及6.9%,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不过,集团从未独立披露海外市场盈亏表现。

以人均消费而言,海底捞海外市场的消费者似乎略胜一筹。以去年为例,海底捞的海外顾客人均消费约198元人民币,较内地市场101元人民币高近一倍;翻台率则内地较有优势,去年,内地一线至三线城市每日翻台率介乎3.4至3.6次,海外市场则为2.7次。

据香港明报引述信诚证券联席董事张智威观点,虽然分拆业务上市对股价有刺激作用,但海底捞海外业务近年备受疫情影响,现时提出分拆似乎并非最好时机。而至于海外业务分拆上市,能否改变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业内人士认为,海外餐饮业务亦处于恢复期,还要等到全球消费回暖后,才有望为海底捞带来收入亮点。

不过,投资者却不慎看好该上市操作。有投资者表示,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海底捞的业绩表现持续低迷。其中,2021年,海底捞遭遇近年来首次亏损。现在上市公司的业务状况都很难支撑当下市值,还要把海外的业务分拆出去,或许会导致股价进一步下滑。

2018年9月,海底捞在港交所敲钟上市,伴随激进的扩张战略,其业绩一路走高,带动股价上涨并在2021年2月攀上85.8港元的最高峰。不过,仅4个月后,“火锅茅”股价直接跳水,并再也没有恢复迹象。截至昨日收盘,海底捞总市值仅剩约909亿元,相比巅峰期的4545亿港元,已蒸发超3600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下半年,海底捞曾坦言疫情之下逆势扩张的计划并不成功,决定调整扩张策略,关闭部分餐厅并计划适当减少未来资金投资。同年11月,海底捞推出“啄木鸟计划”,结合经营情况,关闭300家左右业绩不佳的门店。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业421家门店,关闭276家门店。

收缩战略的背后,是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对海底捞需求的不确定性,无法支撑海底捞的扩张野心。

海底捞曾认为其目标市场的90%份额集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因此也将之作为扩张重点。但事实上,这两年经济环境的变化还是影响到大部分人的生活和钱包,而顾客消费似乎也没那么积极了。2021年,无论是翻台率还是人均消费下滑程度,海底捞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的表现都要逊于一二线城市。

但海外市场究竟能否成为海底捞的新增量,目前来看仍难言乐观。事实上,海底捞自2012年开启全球化扩张以来,目前门店依然主要集中在内地。因此,多年来业内观点一直认为,火锅的国际化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其他国家的饮食习惯、文化差异、经营成本、品牌影响等都会有所差异。

困难重重之下,相比起路漫漫的全球化之路,海底捞在业务分拆后如何补偿老股东,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