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泉州零售业“容不下”第一名
第三只眼看零售| 2023-07-17 10:50:11
泉州超市


出品/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陈星星

“虽然一公里范围内会出现8家超市,但整个市场却很难找到几家规模超过10亿的企业。”在零售从业者看来,竞争激烈,格局分散是泉州零售业最大的特点。

一般来说,行业集中度低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但泉州的情况并非如此。泉州零售业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诞生了永相逢、百姓超市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同时,泉州经济发达,消费能力较强。目前,GDP规模超过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6000亿,在全国排名11位。

但零售企业的发展却与上述条件难以匹配。在本土发展的商超企业中,成立近30年的永相逢仅6家门店。规模最大的来福隆门店数也未超过20家,销售规模仅6亿元左右。沃尔玛、大润发、麦德龙等连锁商超虽然进入泉州已有20年左右,但没有形成太大优势。目前,沃尔玛在泉州市也仅剩1家门店,天虹、人人乐等则已经退出泉州市场。

目前,一批门店在10家以下,年销售规模5亿左右的零售企业,被看作是泉州零售业的中坚力量。其数量多达几十家。

以此来看,泉州零售业似乎面临一个隐形天花板。企业发展上限较低,彼此间也没有拉开太大差距。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零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让数千亿的消费市场容纳不了一个真正的龙头企业?

在多方采访后,《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城市发展特点是关键原因。泉州县域、乡镇经济发达,人口没有集中于城市居住分散,企业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加之,县域甚至乡镇的消费能力能够支撑连锁商超发展,也催生了大量的零售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

充分竞争下

做几家店的生意

泉州是国内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2022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占比达到了83%,排名第二的深圳这一数据也仅为71.6%。相应地,泉州也出现了安踏、特步、达利食品、恒安等知名消费品牌。

零售企业则完全不同,“中国连锁TOP100”等行业榜单中都没有泉州企业出现。在全国零售市场,泉州基本处于“查无此人”的状态。

目前,泉州零售企业被划分为两个梯队。其一是中闽百汇和新华都,它们业态涵盖了百货、综超等,规模较大。财报数据显示,泉州新华都购物广场有限公司2021年营收为16亿元,在当地属于头部企业。

其二则是BC类超市。来福隆、永相逢、新天意等就是代表企业。这些企业成立年份不同,有的成立于2000年之前,有的则成立于2010年之后。但其共同点则在于,规模集中在5亿左右,通常只做几家店的生意。

永相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一企业成立于1995年,目前在泉州市区开出了6家门店,年销售规模在4亿左右。对于这一企业的经营能力,从业者普遍给出了较高的评价。类似的企业还有双秀海鲜超市等。

就最新的数据来看,5亿的销售规模还不能进入超市TOP100的榜单。但即便本土企业不成规模的情况下,全国性的连锁商超在泉州也没有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一位研究人员表示:“外来企业在泉州普遍做得不好,目前的规模也相对有限,门店大多也只有几家。”

过去三十年间,国内零售业高速发展,大量零售企业走上了快速扩张之路。福州走出了永辉这一行业龙头企业。泉州则显得格外沉寂,零售业似乎没有太大发展。但就实际情况看,泉州零售业并不平静,市场处于充分竞争之中。

泉州是福建最大的消费市场,GDP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排名全省第一,这一市场空间对零售企业颇具吸引力。

事实上,早在1990年代,泉州就诞生了许多零售企业。2000年之后,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永辉等大型连锁商超也先后进入了泉州市场。后续发展中,这一队伍仍在不断壮大。尽管,这些企业的规模体量并不算大,但数量众多导致了市场高度饱和。

一位当地零售从业者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泉州某个乡镇街道,不足1公里的距离上有6家超市,且面积都在1000平米以上。而这可以看作是整个零售市场的缩影,几乎所有企业都陷入严重“内卷”之中。

“一个地级市出现几十家连锁商超,在其他地方这是难以想象的。后续势必会有大量淘汰出现。”泉州一位零售企业负责人说道。

市场分散

乡镇更具想象力

泉州零售业现有格局的形成与城市发展状况直接相关。

泉州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城乡发展差异较小。在“全民皆商”的环境下,泉州乡镇产业发达。举例来说,2019年,安海镇就有工业企业1442家,灵秀镇则拥有工业企业1163家。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人口不需要大量向城市流动。因此,泉州人口分布并不集中。

事实上,泉州市区人口数量确实不及县城。主城区中鲤城区人口仅39.8万人,丰泽区则为72.6万人。但下辖县(包括代管县级市),晋江市人口达到了207.6万人,南安市则达到了153.3万人。

人口分散的情况下,不仅门店密度会降低,而且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但这对于县域以及乡镇市场而言,则属于利好条件。泉州的部分乡镇人口数量就超过了10万人,这种规模能够支撑连锁商超的经营。加之,下沉市场的房价、生活成本更低,因此消费者的消费力可能会高于城镇。

正因如此,乡镇市场被众多企业看作增长所在,并开始规划布局于此。在福建省批发零售协会副会长许安心看来,乡镇综合体是泉州零售企业唯一的机会。

“现在很多商业综合体在乡镇市场发展比较好。特别是夏天的晚上,大家都会过来坐坐,非常热闹。”许安心说道。在他看来,泉州不少乡镇市场的消费能够支撑一个2万-3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

一位水产供应商表示,泉州乡镇市场海鲜的客单价能够达到100元以上,但在城市则只能保持在30-50元。

事实上,泉州的不少超市都起步于县域乡镇市场。中闽百汇的首家门店就开在安溪县。此外,还有不少企业在乡镇开出了几家门店,成了上文所述的BC类超市。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安海镇50平米以上的超市就已经达到了188家。

在经济因素之外,大众的观念认知也影响了市场格局。“泉州人从商的意识非常强烈,大家都想要当老板。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多人选择了自己创业开店。这解释了为什么泉州会有大量的商超企业出现。”有当地企业负责人说道。而这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许安心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泉州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很多超市在经过多年经营后,已经与周边的居民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并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因此拥有一批高黏性用户。这些用户已经习惯在相同门店购物。面对新的门店,他们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在市场饱和情况下,企业想要布局新的区域难度也会加大。

此外,泉州生活节奏较慢,部分人追求安逸没有风险的生活状态。现有门店经营状况较好,能挣到钱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做大规模的意愿。

进入大淘汰阶段

整合苗头显现

目前来看,泉州零售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在不断增加。

原因在于,泉州的消费市场出现了萎缩迹象。泉州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过去多年大量的劳动力流入了泉州市场,直接拉动了消费增长。但近年来,随着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泉州正在逐步丧失这种人口优势。有当地人士提到,目前泉州的一些工厂,人员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

今年一季度,泉州GDP增速出现了下滑。是在全国GDP总额突破万亿规模的城市中,唯一一个下降的城市。“今年以来,泉州不少零售企业都出现了30%的业绩下滑。一些企业老板已经开始选择出售或者将门店托管出去。”一位熟悉当地市场的人士说道。据他判断,今年下半年,这种下滑趋势会更加显著。

可以说,市场环境变化对零售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在泉州零售市场高度饱和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会面临淘汰。但需要关注的是,这个过程也在催生一批新的企业。

一位从业者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近几年,泉州一些新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有企业成立仅两三年时间就开出了七八家门店。据了解,这些企业通常会选择收购经营状况不佳的门店,对其进行改造。改造后生意普遍较好。“他们会压缩装修成本,将省下来的钱用作门店促销,拉动销售。”上述人士说道。

在一些零售从业者看来,泉州零售企业的经营水平不及北方地区。原因在于,此前依靠经济发展红利,企业多在“躺着”赚钱,并不关注经营能力。因此,很难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

而新出现的企业普遍重视经营水平,在商品、价格等方面更具竞争力,甚至部分敏感商品的售价会低于其他商超进价。例如,伊利纯牛奶通常商超售价为60元,而这类超市则会做到53元。同时,在商超企业普遍弱势的海鲜水产上做出了一定突破。

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就在逐步替代原有企业。从这个角度看,泉州零售市场已经出现了整合迹象。这种趋势出现,可能将改变泉州零售市场格局分散,企业长期混战的局面。市场发展或将迎来新的契机。

转载之前请先阅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或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果您加入壹览的讨论群,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微信号:star_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