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便利蜂内部再次动荡。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便利蜂启动新一轮裁员,由HRVP主导,以技术研发类人员为主。这是便利蜂系统开发运维的主要支持,原有人数在1500-2000人左右。便利蜂官方对此表示,“随着目前系统以及技术的完善,感谢曾经为此付出过的每一位优秀人员。”
同时,有消息称,便利蜂在运营端作出重要调整,起用了一批具有零售背景的店长及以上职级人员。基本放弃此前完全遵循系统决策,店长傻瓜式执行思路。其门店店员现阶段基本以“抢班制”为主,即店员依据系统排班班次抢班,选择目标门店上班。该模式与兼职类似,店员薪资由时薪构成,多劳多得。
以上变动,可以看出便利蜂当前有两个工作重心,一是持续降本;二是强化零售背景。
降本主要体现在三个动作上。
首先是关闭亏损门店,便利店内部将其称为“冬眠计划”,总计关店700余家。另有行业人士透露称,便利蜂关店数量在1000家以上。
这是便利蜂应对疫情影响的重要决策。全面采用直营模式经营,使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业绩承压,客流锐减,导致亏损幅度增大。更为严重的是,便利蜂从2018年起全面依靠系统决策,但系统需要数据“喂养”。这意味着,若客流及购买数据为0,则便利蜂系统分析依据为0。
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放开后,消费者行为发生巨大变化。便利蜂此前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能否支撑当下决策,则有待商榷。
其次是两次裁员。第一波裁员发生在2022年上半年,包含物流、中台、技术、商品、运营、选址开发及门店等业务部门。其中技术部门裁员比例在20%左右,全国开发选址部门裁员比例约为70%。
第二波裁员是今年5月,有便利蜂员工在社交平台脉脉上表示,便利蜂开启新一轮裁员。另有行业人士透露称,“便利蜂高管团队中走了不少有去哪儿背景的人。”
不过,便利蜂官方回应称,“企业发展中的优化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便利蜂管理层无人离开或加入。”
再次,便利蜂在2022年推动了两次团队降薪,包括停发年终奖等。一位原便利蜂运营公开表示,他入职时签署月薪为14000元,2022年2月时降至3800元,3月份再一次签署降薪单。
据了解,此轮降薪与便利蜂未能成功促成外部融资有关。便利蜂也在2022年年中完成法人增资。其官方表示,“公司账户资金充足,除恢复冬眠门店外,也为新店开业计划的稳步推进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个举措组合之下,便利蜂运营成本明显下降。其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经过本轮调整后,便利蜂将进入整体盈利。”
同时,《第三只眼看零售》侧面了解到,便利蜂目前在强化零售背景,试图扭转颓势。
有零售高管透露称,便利蜂已经重用了一批具有传统便利店经营经验的零售背景团队。这对于完全依赖系统决策便利蜂来说,可谓显著调整。
“便利蜂发展的初衷未变,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系统的打磨,系统已经基本成熟。我们依旧用技术主导和全面系统管理加持零售业发展。”便利蜂官方对此回应称。
此前,相比较其他推动数字化变革的零售企业来说,便利蜂有着本质不同。因为其他企业是在数字化变革基础上给人以参考,包括数字化技术、系统是为人决策提供服务。但便利蜂是让人“供养”系统,并完全依赖系统决策。
其中有三个核心点。一是便利蜂的系统不是静态的、更不像传统企业那样,从ERP系统等板块逐一迭代。它是在一次性全面替换的基础上实时变动。其中拥有二三十年便利店运营经验的实战人才,则是这些系统的“陪练”,不断挑战系统,进而改进系统。
二是便利蜂实行扁平化管理,总部之下即是战区,而战区管理者通常来源于门店店长。这些店长、店员不对营业额、利润等经营指标负责,只要求做到完全执行系统决策,充分信任系统。
三是便利蜂在包括供应商、鲜食工厂在内的产业链体系中完成了系统与系统的对接,从而提升运营效率。
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曾表示,“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我在2018年整整纠结了一年,究竟敢不敢将企业生死交到一个刚刚诞生的系统手里。但现在我认为,如果再来一次,我希望这个决定可以做早一些。目前为止,除特殊情况外,对便利蜂来说,已经没有人能战胜系统。”
但是,在系统运营过程中,人与系统的矛盾逐步爆发,不少便利店基层员工表示自己是困在系统里的“机器人”。几乎没有沟通余地的系统任务、考核指标、惩处政策也让一些便利蜂员工难以接受,或是想办法投机取巧应付系统,以至于门店运营品质下降;或是直接离职导致团队稳定性降低。
例如有便利蜂店员总结称,清洗餐盘后留下的地面水渍会触发监控预警,属于违纪,需要及时擦掉。但如果系统要求上货到某个陈列位的商品找不到,可以过去空走一圈或是拿别的商品替代,就能够“骗”过系统。
而且,由于便利蜂基层员工以工时制计薪,工作中具体排班门店、班次不固定,导致部分员工缺乏归属感,将自己定义为“挣工分的”。在他们看来,今天来、明天或许就不来的门店,也就没必要上心运营。
此次调整之后,便利蜂能否重回正轨,目前还未可知。但业界普遍认为,留给便利蜂的时间不多了。
IPO遇阻是便利蜂脱困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有零售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便利蜂之前一直靠融资输血,系统背景也是他们提升海外资本市场评价的重要筹码,因此在开店过程中,便利蜂也没有将利润作为第一考量。但是,资本市场变化使得便利蜂赴美上市可能性大幅下降。便利蜂要解套,相当于改变路线,难度不低。”
另有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便利蜂近两年来没有获得新融资,开店、闭店、运营带来的成本支出,导致便利蜂这家公司钱不多了。甚至有便利蜂内部人士表示,“关键就在今年,要看公司能不能撑过去。”
24小时热榜
查看更多